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再次将中国标准工作聚焦在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也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角色转变。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标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国外高铁距离一般只有1000公里左右,中国高铁则一般在2000公里以上,适应中国这种国情、路情的动车标准当然与众不同。”当谈到高铁制造的“中国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这样表示。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同样,在数字电视领域,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后,已被全球14个国家采用,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带动了中国多个数字电视品牌走出国门。
如今,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提案成为ISO的国际标准,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曾有韩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编辑:郑向秀] [责编:李旭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