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望着桌上的食物口水直流还要跪跪拜拜,年少无知完全没办法理解。
今天咱们来聊聊湖南的年夜饭,长沙、邵阳、娄底、湘西这些地方发现了些有意思的习俗。过年回去好把自己那些年受过的教育约束……还给小辈们。
年夜饭的吃饭时间首先主要分为了两派,
一派是吃大年三十,像长沙,大多是中午12:00 or 晚上6:00吃,
另一派就是冷江、湘西,不吃年夜饭而是吃年饭,初一吃。
小孩子通常是5点多就要起床,而大人准备第二天的菜几乎会忙一整晚。
从凌晨开始吃饭,边吃天也慢慢亮起来,寓意是越吃越亮。
当然,也有像邵阳这种要吃两次年夜饭,不能睡早觉,也不能赖床,还蛮惨的。

对了,还有豆腐也蛮挑事的。
之前“豆腐脑该吃甜的还是咸的?”就引发了南北之争!
年夜饭上也是,长沙、湘西是必须要吃青菜豆腐或小葱拌豆腐的,象征新的一年清清白白,苦尽甘来。
但团长采访到的娄底冷江人民就表示不服了,过年千万不能吃豆腐,意思是来年会一清二白,一贫如洗。有特别爱吃豆腐的小朋友,过年时如果说起“我想吃豆腐”,大人就会说:“快说呸呸呸,不要再提‘豆腐’了”。
长沙年夜饭菜,搞十个菜,代表着十全十美。
也可以搞十二个菜,意思是月月红。
团长觉得,如果想吃十六个菜就说“六六大顺”,
想吃二十八个菜就说“要发发发”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全家福锅、八宝果饭、腊味合蒸、五圆蒸鸡都是长沙年夜饭必须出现的菜。
不会有人不知道五圆吧,可不是五块钱啊,是桂圆、荔枝、枸杞、莲子、红枣和整只鸡一起蒸,鸡肉蒸得蜜融滴、沁甜滴。
长沙还讲究初一不能炒饭,因为炒和“吵”同音。
初一烧头香也是长沙人的一个习俗,有些人家是年三十十二点一过就会去庙里烧香,有些则是要赶在初一六点上第一炷香,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特别讲究。

娄底冷水江的年夜饭就是在自家吃,大年初一早上吃的年饭才是重头戏,必须一大家子汇合吃。
吃饭前,要先拜祭逝者,筷子插在饭上,把饭、菜、酒摆在先人遗像前。家庭成员轮流来跪拜,爷爷会给小辈卜卦,每人卜三卦,出现一阴一阳即为好卦。
在娄底冷水江,饭桌上一定会出现的特色菜:雪花丸子、三合汤、麻辣猪脚。
邵阳好些地方过年要吃两次年饭,即过两个年。
有人说,要在新年的第一天赶早迎接财神,以图一年的财运好。
还有一种说法,赶早吃年饭是怕外人进屋踩烂年光,如果哪家被踩烂年光了,就预示着这一年这家人都不走运。
邵阳人的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就是“蛋饺子”,还有“血粑”,也就是宝庆猪血丸子。
豆腐、猪肉,拌以适量猪血、盐、辣椒粉、五香粉等佐料,做成馒头大小椭圆形状的丸子,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烟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丸子熏干后即可食用。

湘西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不同地区的过年的时间点会有些不一样。
像龙山那边过早年,会提前一天。
比如今年腊月只有二十九天,我们二十九过年,龙山那边就二十八过年。
现在被汉化的比较多,土家族有年三十过年的也有年二十九过年的。
吃年饭通常是早上吃,也是因为以前土匪多,怕抢。
初一到初三每天早晚都要烧纸。从家里开始烧纸,一直烧到土地堂。有些家里从厨房开始烧有些从堂屋开始烧,庄重点的需要有猪头、豆腐和肉,都是祭拜祖先用的。初一不能扫地。
过年期间,很多家里会煮一些鸡蛋备用,因为如果有新婚的新人来拜年,是要给祝福鸡蛋的。
家里一定要炸油粑粑,也叫油城、油香、饵糕,是"土家汉堡包"。再就是米饭,一定会煮很多很多,必须要吃不完分量,一定得要有剩下的。
除了前文提及的四个地方,其他地方也还有些有意思的习俗。
比如常德的年夜饭钵子菜是必须有的,钵子越多越好,代表家里越大气。
郴州过年要杀猪,灌血肠,主要是猪血和米浆。有些人家还会自己轮木槌打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