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仅有360余人的新田县大坪塘乡南塘村先后有48人考上大学中专,平均两户就有一名大中专生——
“我们这里是穷地方,读书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
南塘村位于新田县大坪塘乡东南角,村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主要收入是种植水稻。长期以来,南塘人祖祖辈辈蜗居穷山沟,贫困如影相随。
1964年,村里终于熬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章仁德,他考上了武汉大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南塘村的村民经常教育子女学习章仁德发奋苦读,并结下了硕果。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仅有360余人的南塘村先后有48人考上大学中专,平均两户就有一名大中专生。去年和今年的高考,永州市理科成绩第一名考生均出身该村,并被清华大学录取。
今年考上清华大学的章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章雄从小很懂事,学习非常刻苦,放假便回来帮父母做事,村里苦读上大学的孩子都是他的榜样,去年考上清华大学的堂姐章洁更成了他的偶像。
“如今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有一种东西没变,那就是尊师重教。”
南塘村口有一块“书房碑”,清光绪三年立,详细记载了南塘村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捐建者的名字已不可辨识,但碑文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南塘人对道学和知识的重视。
据南塘村负责人章尚保介绍,村民取名是按族谱顺序取的,那就是隆、崇、道、学、仁、义、昌、明、尚、文、存、正。姓名蕴含崇道尚学、倡仁明礼的道理。“如今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有一种东西没变,那就是尊师重教。”教师是村里最尊贵的客人,到村里家访会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每年开学,村民们争先恐后送子女进学校。在村里,谁的知识丰富谁就受到尊重。谁家的小孩学习好,谁家就光荣。全村没有一栋像样的小洋楼,村民们挣的钱都花在子女的学业上了。
尊师重教的风气浓厚,使得村里民风非常淳朴。近30年来,该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村子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和谐友善。
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父老乡亲
带着乡亲们的嘱托,孩子们走出了村子。他们不会忘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曾经哺育他们的这块黄土地,村里要新建村小学了,要修水泥路了,要接自来水了,有孩子没钱读书了,他们都慷慨解囊。
2005年,南塘村在田洞修机耕道,外出学子很快捐资9万余元。
2007年,外出学子捐资10万元修好了1公里的进村水泥公路……
教育后代不忘本,这是南塘学子们的优良品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出去的章尚辉,如今已是国家干部,还经常带着独生女儿章洁回村,听长辈讲传统,参加农业劳动。
采访南塘村归来,笔者的脑海中总会不经意间闪现出上村小学墙壁上刷写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今天,“状元村”的孩子们正如羽翼渐丰的雄鹰直上蓝天,他们不屈于命运的摆布,正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塑就崭新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