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问我:“现在幼儿教育都打着国际化的理念,你说这教育到底是国外的好?还是国内的好?”我一听笑了,对她说:“你这个问题太大了,都够得上专项研究课题了。 简单说,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管是国内的教育、还是国外的教育,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适合孩子发展的,都是好的教育。”那位妈妈也认同地点了点头。 对3-6岁的孩子实施教育,并不单纯是指的课本之类的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在大自然和人所处的社会中所有教育的集合。幼儿自身的敏感性,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吸收知识。 所以,幼儿时期的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环境教育。我们作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社会是个大染缸。”幼儿时期的儿童,就是将全身都置于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 他们眼里流露的清澈与单纯告诉我们,幼儿眼里根本没有成人的那些是分辨非曲直的所谓的标准。在他们眼里,大千世界中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全新的。这就是,一个陌生人告诉一个3、4岁的孩子,带他去找妈妈,他就会跟着他去的原因。幼儿期的孩子,尚不具备在这个社会上独立生存的处事能力。 因此,幼儿时期的教育,实际上是把儿童带入社会的通道,为他们指引从懵懂的婴儿步入并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的通路。 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课本,都是基于在本国的生存环境下,为孩子编写的教材。 以便能让幼儿时期的孩子通过适当教育,能够具备在当地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所以,国内还是国外对幼儿的教育,本无好坏之分。因各地的风土人情、行为习惯各有不同。所以,生活环境的教育对可塑性极强的幼儿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笔者一位朋友的孩子,是在香港出生。 当时他的父母都在那里工作。孩子从1岁6岁都在那里生活。上小学时随着父母回到北京,上了小学。孩子上学期间一直说自己回来生活不适应。爸爸问他,他说:“这里吃的不习惯、玩的伙伴太少。”后来还有点影响了学习。爸爸最终作出决定,让他回到香港上学。 孩子的爸爸对我说:“这孩子幼儿时期的生活对他影响太大。” 古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对幼儿来讲就更有作用。所以,孟子的妈妈为了让他有好的环境,搬了3次家。《孟母搬迁》的故事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其实, 先于孟子的孔子,本是孔母搬迁的故事原形。 孔子的父亲去世后,妈妈带他另立门户。孔子的妈妈为了孔子日后能更有作为,把家搬到了当时具有礼仪之邦的鲁国。 孔子在鲁国知礼让人的社会风气下,最终成长为伟大的教育家。 重温孟母、孔母搬迁的故事,并不是让我们为了孩子的发展举家搬迁。而是要知道幼儿时期的生活环境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也许无法改变。但作为施教者可以引导孩子如何在大环境里保持良好的行为素质。同时还要教会孩子拥有对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从而能在日后的人生路上更加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并能融入环境。 一位幼儿园园长曾说:“幼儿教育的教育主体是由幼教机构、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构成。三方搭建的大环境,对幼儿时期儿童的成长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家长们经常相互诉说还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对教育的希冀都放在了教育机构。这样看待幼儿教育是片面而局限的。 儿童生活的日常环境,会对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那位园长还讲了个真实的小插曲。一天,他们幼儿园大班课上教孩子尊敬老人爱护小朋友是美德。 老师还教了小朋友一首歌。歌词大意是,小朋友要尊敬老人,尊老爱幼是美德。 公共汽车上,看见有老爷爷、老奶奶和小朋友上车,叔叔阿姨有爱心,站起身来给让座。一位小朋友,高兴地学会了这首歌。晚上,妈妈接他回家,路上坐公共汽车。 妈妈带他上车,一位年轻的叔叔坦然地坐在黄色的老幼病残孕专坐上,瞟了他们母子一眼。就动都不动地坐着,看窗外的风景。这位小朋友就站在这位叔叔的旁边。一会,车到站了,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小朋友看了看叔叔,心想,他不给我让座,肯定会给老奶奶让座吧。谁知那个小伙子依旧不动。小朋友有点着急,情急之下,就唱起了老师今天教他的歌。当唱到:“叔叔阿姨有爱心,站起身来给让座时。”那个年轻人终于不好意思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人。 园长说,社会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会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些东西,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碰到的可能截然不同。就象这个小朋友,是在幼儿园学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可是到是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受的教育根本不一样。 其实,教育幼儿时,就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情景教育我们应该告诉儿童的是要正视并接受。因为,形形色色的人,如大千世界的各种生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生活。我们教育孩子时标榜的真善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或是培养孩子要具备的种种美德,是人类对自身美好品性的追求和崇尚。 而真正的现实社会就是好坏相间、良莠不齐,和大自然的生物链条一样,每一个生命的生存方式都构成了链条的完整。 让幼儿在环境中认同和学习好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从小了解和具备辨别不好的行为。 因为,日后的孩子让长大成人,他就要切切实实地生活在这个并不都是美好的世界上。只有具备了分辨和排斥不好行为的能力,具备了优良的行为素质。在网络横行、毒品当道、资源不断减少,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的未来,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对自身去恶助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要妖。宛若荷花,能够婷婷玉立于任何狂风暴雨之中。 平日里, 我们经常给幼儿读童话、故事,目的也不完全是让孩子从中学习多少知识,而是要让他幼小的心灵里能够从童话和故事里认识世界、感悟社会。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取自于生活。一切伟大作品都是揭露是人间的喜恶情愁。聆听一下这个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冻得浑身发抖的情况下,划亮了一根火柴。小小的火苗却让她感到真正的温暖。她从火苗里,看到了挂满彩带和礼物的圣诞树;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看到了慈爱的对她微笑的奶奶。 小女孩手里的火苗灭了,她也在这个寒冷地圣诞节的晚上离开了让她感到寒冷的人间。 一个个原本是小孩子都能拥有的东西,圣诞礼物、好吃的、关心她的人,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安徒生通过童话,让我们告诉孩子,人生来就是有差异的,世界就是温暖和寒冷并存。 正如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教育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孩子每天生活的社会就是他未来一生要面对和生存的空间。因此,重视环境教育吧,它能教会幼儿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