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观点:余秋雨,你代表不了中国文化!
时间:2008年3月26日 17:43,浏览次数:9426
对余秋雨先生这样的人士说三道四,是需要些力气的,因为在不久前的一天,当有人提起此君曾经的嫖娼事件时,广州老农先生曾经专门在网上百度了一回,结果在“百度百科”里竟然看到了如赞美领袖般的壮丽篇章,这足以让任何想指责此君的人士望而怯步。 据广州老农所知,每每提起余先生的名字,国人想起来最多的,应该是“文化”二字。在百度里搜索“余秋雨”三字所得到的第一条结果,就赫然写着“文化、人物、作家、散文家、艺术理论家”的字样。再向下寻找,可以醒目地看到“余秋雨-行走在文化长河中”以及“余秋雨--文化--人民网”这样的链接。而点击了其中的内容,却全是诸如“其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这样的评论。而读过余先生作品的人士,也会很容易发现,在其作品中,余先生也总是不遗余力地把“文化”这个便条贴得满篇幅都是。于是乎,在所有人的眼里,“文化”这个词基本上就成了“余秋雨”三个字的同胞兄弟,二者几乎形影不离。到了2004年底,余先生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余秋雨,貌似代表了中国文化! 而谈起余秋雨先生这个中国文化的代表,总会让人联想起历史上余先生的一个同行,那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文化人,孔老二先生。他们哥俩虽然都是文化人,如果照目前媒体宣传的那样,余先生应该比那死了两千多年的所谓圣人更胜出一筹。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至少孔老二是没有“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这样光辉头衔的。这难道应了那句“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话吗?这肯定会惹余先生不高兴,“什么出于蓝啊?大家本来就是同行,谁是谁师傅还不一定呢!”而照“同行是冤家”的普遍原理,既然大家是同行,那么余先生肯定对孔先生会有一点点的不屑。于是,对诸如“孔子是什么时期的人”这样乱七八糟的琐事基本上都是懒得回答的。你问多了,余先生会毫不客气地告诉你说:“你这个人可真没有文化,连这么点破事儿都不懂,告诉你啊,孔老二是‘战国后期’的人,一定要记清楚啊!”结果,那问了问题的没有文化者终于有了文化,是因为余先生的“文化传播”而拥有了文化的!他终于知道了历史上余先生那个同行,原来竟是“战国后期”的人! 然而,也会有些别有用心的家伙会立即跳出来,嬉皮笑脸地说道:“不对吧,余‘文化传播坐标人物’大人,那孔老二分明是春秋时期的人啊,你忘记了《春秋》这书的来历了吗?你这个文化人是不是一不小心搞错了啊?” 这些家伙的言论显然是不想给“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以及“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面子。而更让余先生气愤的是,竟然有人无耻地提起了文革,提起了相差二十来岁的婚恋,提起了嫖娼,这不是明摆着要和余先生这位“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之一的文化人过不去吗?但余先生是不缺乏拥虿的,立即便有人站起来说:“不管舆论怎么评价,余秋雨已经成为青歌赛的一个文化符号。”天啊,又有新的头衔出来了,“青歌赛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么这么多的头衔加在余先生的脑袋上,会不会把我们珍贵的“文化传播坐标人物”压出脑震荡来啊? 然而,仔细地研究了这种所谓的“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之后,大家不禁会提出疑问,难道余先生真的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吗?广州老农先生不敢苟同。我不想抓着关于孔子的那个问题过分地指责余先生,正如不少网友说的那样,“宽容一些吧,谁的脑袋也不是百科全书!”余先生当然不是百科全书,我们有必要宽容他对某些东西的无知。但是,既然大家都把你余先生当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而你本人也四处谈论着文化,那么,你不知道文化相关的知识,又该知道些什么呢?难道只需要知道些在上海滩嫖娼的攻略就可以称自己为文化人了吗?一个连春秋与战国的概念都分不清楚的人,一个连孔圣人生活的年代都不知道的人,你能代表哪国的文化? 我们当然可以不为这种鸡毛蒜皮而小题大做,我们甚至可以象有的网友一样去认为,“余秋雨能如此应对,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我们可以在余先生面前,把自己当成一个头脑一片空白的小学生,继续聆听余先生“传播文化”。而在“哪个不属于战国七雄”的选择题中,你余秋雨先生不能再这样给天下没有文化的国人上课了呀!你余先生说道,“鲁国”不属于战国七雄,是因为“它太弱小”了!天啊,余先生的文化可真让国人们崇拜得五体投地了。即使你不知道这七国的具体名称,也应该知道“秦灭六国”的故事吧,而那六国似乎在初中历史中就要求学生反复背诵的啊,难道那“齐楚赵魏韩燕”之中,真的隐藏了一个“太弱小”的可以忽略不记的“鲁国”吗?一个连初中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人,你余先生啊,你能代表中国文化吗? 一个张口闭口必“文化”的“文化符号”,难道真的就这么没有文化吗?也许真是这样吧。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秃子最怕别人说自己的头发少;而那贵为天子的朱元璋,最怕别人说自己是和尚。那么,到处扯着“文化”幌子的余秋雨先生,你该不是因为怕别人碰着你“没文化”的硬伤而处处拽着“文化”二字做救命的稻草吧?这似乎一点都没冤枉你。看看你对电影《珍珠港》里日军机群狂轰滥炸场面的评价:“艺术家不会赞美灾难,但他可以把灾难上升到审美。”真不知道你用这些文绉绉的词汇想表明什么。你甚至连简单的逻辑都不明了,却每每在你的话语中、著作中不厌其烦地使用些隐晦得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所谓“文化用语”,去告诉大家,你余秋雨先生是个真正的文化人。你不觉得你非常善于伪装吗?看看你在《文化苦旅》中的句子:“我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敲诈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你这句子是多么华丽啊,多么有文化,文化得让人想入非非。于是,当那些没有文化的读者被你忽悠得找不到东西南北的时候,你终于躲在人们一脸的茫然背后得意地笑了。你终于树立起了你光辉的“文化符号”的形象,你向人们标榜着,你余秋雨,一个文化人,代表了中国文化。 然而,对于一个在文革中都写过漂亮文章的人,对于一个连娼妓都嫖过的人,你应该非常清楚,国人不管多么没有文化,并不容易被人欺骗。赵本山和范伟可以忽悠大家,那是他们的工作。但你不能,你不过是个用笔杆子谋生的写手。关于文化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写手能代表的。你余秋雨先生不管有多少耀眼的光环,你都代表不了中国文化。 (广州老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