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根据原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人均患有疾病2~3种,慢性病发病率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患有慢性病老年人自然病理长,需要持续的、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本是尊老敬老、以孝为先传统美德的一种继承,限于工作压力让许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想尽孝却做不到。体制延续下来的机构养老模式,因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小,经费紧张,人员配备不足等因素,大多服务内容有限、服务水平较低下,也无法承担解决养老问题的重任,而且重在养缺少医。社会上以房养老、互助养老、旅游养老等模式,局限性就更大,难以发展成适用于所有家庭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有些地区在推广社区居家养老,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虽有进步,同样还是无法应对多病缠身、反复发作的老年人群体。养老院医院两头跑很累,长期住院又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关键是加重了家属的负担。 为了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才能“即能享受托老,又能获得医疗保健”?“医养结合式”托老养老模式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医养结合托老养老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能够生活自理的老人可以选择居家养老或入住普通养老机构;无法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可以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在进行生活护理服务的同时,着重为他们提供医疗诊治、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服务。根据病情需要“医疗”和“养老”相互转换,进行动态管理, “医养结合”既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又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同时还可以探索新式养老模式,降低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把“医养结合”托老养老服务模式更好地在新田开展,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研究医保部门是否可以将“医养结合式”托老养老工作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民政部门是否可以对开展服务的机构以床位为单位进行资金补贴,研究其他诸如房屋改造、医疗设备、人才引进等投入的政策支持。 二是.抓好专业护理队伍建设。对社会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岗位等级培训,提高其服务技能,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对象,将养老护理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 三是鼓励部分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准入标准,确保非公立和公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四是加强引导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横向合作。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医院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直接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