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谣指杏花村。
杜牧绝对想不到,在他之后,会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而妙趣横生的《清明》出现!
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为四言诗的: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他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一首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有人改成为《南乡子》: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
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也有创新精神。
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
时间:清明节。
地点:路上。
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