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北京天安门广场矗立起56根恢弘壮观的“民族团结柱”。在国家博物馆一侧(东侧),依次是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珞巴族;在人民大会堂一侧(西侧),依次是蒙古族、藏族、苗族……基诺族。为什么以这种顺序排列56个民族?
原来,我国各民族名称的正规排序是根据1991年8月30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法和代码》。该标准共有3个表:第一种按汉字笔数排列,第二种按罗马字母顺序排列,第三种按数字代码顺序排列。前两种更多地使用在便于检索的工具书类,第三种普遍用于社会公众活动及展示场合。天安门广场“民族团结柱”采用的就是第三种排序,具体如下: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这种代码不是按人口多少,也不是按地区分布排列,那么,依据是什么呢?
这得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说起。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分的辨认,是新中国成立后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1950年至1954年,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第一阶段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朝鲜、满、瑶、黎、高山等11个民族早已被公认,汉族以及这些民族排序在前。同时,还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傈僳、侗、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27个民族。1954年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确认了包括汉族及以上38个民族的民族成分。
民族识别第二阶段是从1954年到1964年进行的,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等15个少数民族。从地域分布、人口状况考虑,在原民族名称排列表中穿插加入以上民族。
此后国家又于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因此在民族名称排序表中,珞巴族为55,基诺族为56。
据悉,“民族团结柱”的排列也是有诀窍的,靠近国家博物馆一侧的数字代码为奇数,靠近人民大会堂一侧的数字代码为偶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