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井乡党委书记郑华勇同志先进事迹
走进冷水井乡政府的大门,映入你眼帘的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两条醒目的标语,这就是乡党委书记郑华勇同志的工作标准,也是他的座右铭。 郑华勇同志自担任冷水井乡党委书记以来,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先士卒,以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和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按照“真抓实干,科学发展,构建秀美、富裕、和谐冷水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了冷水井乡“改进工作作风、改善基础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思路,带领全乡人民解放思想,攻坚克难,使全乡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和谐发展之路。2008年,被省政府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乡(镇)”;全县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08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等等。这些荣誉的光环,折射出一个平凡者的辉煌,映衬出一位人民公仆对土地、对农民、对事业的炽热情感,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同事的钦佩和组织的信赖,展示出一个人民公仆的熠熠风采,款款情怀。如今在冷水井乡,群众都称他是“华而实、勇有谋”的好书记。
一、抓班子,建基层,做乡村干部的带头人
身为乡党委班子的一班之长,郑华勇同志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从严要求每个班子成员。上任伊始,他就与每个班子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谈心,仔细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从而在实际工作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愉快地开展工作。他在实际工作中十分注重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合理进行工作分工,放手让其大胆开展工作,并推功揽过,为下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郑书记一起共过事的人都说,与郑书记一起搭班子,合心、顺意。郑华勇同志在抓班子过程中深知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的重要性,对此,他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不搞一言堂,避免决策失误,使党委、政府班子紧密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用好干部,带好队伍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条件。郑华勇同志认为对干部的严,不但是对干部的爱,更是对群众的爱。他到冷水井乡工作后,发现乡干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有些站所一忙起来全员出动,办公室时常出现群众来办事无人接待的现象,有时一些群众不理解,意见很大。对此,他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根据乡里工作的特点,制定了乡挂牌值班工作制,每个站所不论多忙,都必须安排一人挂牌值班,负责接待办事群众,并将挂牌人员的姓名、电话在政务公开栏内向群众公布,并公开向社会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制定了乡干部考勤、请销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自己带头执行。在他的带动下,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形成了高效务实的工作局面,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赞誉。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村官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要害。为此,郑华勇同志狠抓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加强农村党员的培训。按照“双培双带”的要求,努力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从而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乡40多名村干部中,90%以上的干部在本村都是比较富裕的户。对战斗力不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的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和整顿,将思想好、有文化、想干事、会干事、群众信任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上任以来,调整了涣散的支部班子1个,调整村干部12名,现全乡11个行政村的“两委”班子得到配齐配强。冷水井乡共有农民党员468名,其中有360多名党员掌握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个体经商、兴办运输等方面的实用致富技术,这些党员在自己致富创业的同时,吸纳、带动周围的闲置劳动力共同致富。
在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他还非常擅于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他以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为依据,对村干部实行绩效工资制,与有关部门研究推行了适合村干部特点的奖励机制办法,有效地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二、调结构,夯基础,做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是郑华勇同志一直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他通过调研和深思熟虑,认识到必须抢抓中央的惠农政策机遇,先建一、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起到“光环效应”,带动全乡的新农村建设。他积极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争取建整扶贫点,有时为了跟有关部门协调好某些事项,一天内不辞辛劳来回跑五、六趟路程,这样他腿跑细了,嘴讲干了,脸皮练厚了,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争取到李家湾村为市委组织部和县委的建整扶贫点,六合圩村为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同时为促进资金和项目的落实到位,又经常奔波于市、县的有关部门,他不怕坐冷板凳,不怕遭冷遇,硬着头皮去协调,这边跑市县,那边还要协调施工矛盾,围着两个示范点忙得不可开交。在他辛勤操劳和上级领导的关心下,终于获得丰硕成果。李家湾村投入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六合圩村投入项目资金80多万元。现在两个村的村部大楼建起来了,环村路硬化了,机耕道修好了,自来水接上了,排灌渠、排洪渠修成“三面光”了,这些无不凝聚了郑书记的心血。现在群众走到哪提起乡党委书记郑华勇同志,都纷纷翘起大拇指,称他是“群众的领路人、一心为民的好领导”。
郑华勇同志认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几年来,郑华勇同志深入各村组和田间地头,搞调研、订规划,围绕思路抓发展,全乡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绩。全乡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畜牧业、烤烟产业、果蔬产业等齐头并进,引进龙头农业企业,走大户带动路子。认真落实科技兴烟措施,培植烤烟种植150亩以上的大户3个,实现全乡的烤烟种植面积每年翻一番,2009年烤烟种植面积达800多亩,比2007年翻了两番。结合我乡实际,充分发挥有限土地资源,发展林果和蔬菜种植,培育增收亮点,积极引进了集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湖南省方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冷水井乡,全乡外向型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新兴产业的引进示范取得了成功并逐步形成了规模,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冷水井乡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争取上级部门和上级领导的支持,郑华勇同志凭着对事业的一腔热情,奔波于省、市、县各部门和有关领导之间,如实反映实际困难,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部门不行那部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各项目建设资金相继到位,惠民项目、民心工程一个接一个开工。在他任现职以来,冷水井乡争取上级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39公里的通畅公路建设,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投入180万元,完成了5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投入80万元,完成了6个村的病库山塘治理;投入200多万元,实施了两个村的土地整理项目等等。
温饱靠农业,致富靠企业。郑华勇同志与班子成员认识到,冷水井乡要加快发展,必须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因此提出了“招商引资,以工促农,壮大乡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他的带动下,冷水井乡已经形成以情招商、以诚待商的投资环境。在他积极争取和努力下,成功引进了投资规模近千万元、年产值达4000万元的绿碧达环保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冷水井乡,于2009年6月正式投产后,解决了120多名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冷水井乡的经济发展。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冷水井乡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很快,2009年全乡GDP完成8600万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6元,增长1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重民生,保稳定,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郑华勇同志说:“不管环境、观念、体制怎么变,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人民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人民满意是对我们最权威的评价,也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他 把知民、爱民、为民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群众的贴心人。一切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标准,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一切符合群众利益的事。2008年春节前,南方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冰灾,我乡也不例外,为抗冰救灾,郑华勇同志奋不顾身,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连续鏖战十几个昼夜,大年三十仍然坚持在抗冰救灾第一线,终于在正月初三晚上让全乡老百姓用上了电。正如郑华勇同志所说:“只有对群众有感情,才能倾听群众呼声,才有为群众破解难题的办法”。上庄村村民杨某在村里是有名的“刁民”,全村没人敢惹,就连村里做点公益事业还要百般刁难,村里的环村路经过他家的门前,还故意把阶梯砌到路中间位置。村干部多次找他协商未果,郑书记得知情况后,到他家后了解到,他儿子在监狱,与一残疾孙子一起生活,生活十分困难,郑书记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做他工作,另一方面帮他与孙子解决低保,还给予600元临时救助,这块硬骨头终于也被郑书记的真情所感动,主动拆除了砌到环村路中间的阶梯。几年来,春节前他总是最忙的一个人,除统筹安排节日工作外,他从不会忘记五保户、特困户、伤残军人和农村老党员等这些特殊人群的饥饱冷暖,不安排好他们的生活,郑华勇同志就不会安心回家过年。
人民利益比天大,为民办实事,就是办天大的好事。郑华勇同志经常把老百姓的事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永塘岭是坦头坪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全乡唯一一个还未实现通达的自然村,郑华勇同志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自然村通达项目无法立项的情况下,他既是穿梭于各部门争取支持,又与公路经过的邻村协调关系,还找该村在外工作人员筹集资金,通过多方努力,现已争取到几万元资金和几十吨水泥,永塘岭村实现通达指日可待了。
社会大局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郑华勇同志认为:稳定压倒一切,稳定工作无小事。他每月都要进行住户访问,走访调研,全力以赴做好全乡矛盾纠纷、信访案件的排查调处工作,确保干群关系融洽。他始终坚持“及时化解矛盾不延误,重视群众信访不麻木”的工作思路。在书记的位子上,郑华勇同志总是以头雁的姿态出现,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抢在前。今年6月份,潮水铺行政村留福自然村因修路与毛里乡刘家桥村发生权属争执,双方分别召集几十人准备群殴,郑华勇同志闻讯后第一个赶到现场进行劝阻,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之后又多次与邻乡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妥善化解了矛盾。前不久,李家湾村因接自来水需从邻村的田土上取水,施工老板在未与邻村村民商量的情况下,就损坏了邻村的水田,郑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让李家湾村停止施工,及时到现场进行办公,在双方始终不肯让步的情况下,又专题在乡政府召开两个村的协调会,经过10多个小时的磋商,终于在深夜十二时达成了一致意见,签好了协议书。去年,郑华勇同志在接访中发现,潮水铺村老人蒋竹翠经常因小事情,与邻居发生摩擦,一个接一个,村干部调解不了,驻村干部调解不了,就连法庭判决也执行不了,解决不了,蒋竹翠为此经常到县里和乡里上访,成了老上访户。为处理好这事,郑书记专程到她家里去看望她,得知实情后,经常在思想上开导她,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心灵上温暧她,郑书记的赤子之情,感动了蒋竹翠老人,表示不再上访。现在,她还经常跑到乡政府来请郑书记到她家做客,从此与邻居的关系也和睦相处了。现全乡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老百姓都称赞不已:郑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四、树正气,严律已,做清正廉洁的老实人
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诠释了他的公仆形象。只要是公家的利益,他就竭力去维护,毫不含糊。他到任之前,乡政府有两块九百多平方米的地基已经转让出去了。他上任知道这件事情后,为了维护乡政府的完整性和今后的发展需要,亲自出马,反复做土地受让人的思想工作,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万多元退还给土地受让人,收回了地基,使这两块土地失而复得。
“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古往今来对为官者的警醒与告诫。郑华勇同志深知这六个字,字字值千金的份量。他经常告诫自己:必须要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上庄村一个姓杨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郑华勇是自己亲戚的朋友,就托亲戚找到郑华勇同志要求帮忙讲情,从轻处罚,郑华勇严厉地讲:“您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与你亲戚是朋友,但你一样得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您讲情,也不会替您讲情。”这位村民在他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乡政府接受了处罚,第二天又送他妻子到县计生服务站接受了手术。
“远离酒桌,拒绝牌桌,勤守书桌”,这是郑华勇同志的生活警言。他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抵御各种外来干扰和拉拢腐蚀,就是连最简单的吃饭应酬,郑华勇同志也是能回避的就尽量回避。他带头坚持县委的“五日四晚”制度,在“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还要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他的办公室往往是最后一个熄灯。他远离牌桌,勤守书桌,加强学习,增长才干。他的这种敬业精神给全体干部职工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好评。
在冷水井乡这片贫脊土地上,郑华勇同志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带领着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创业,乘着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东风,驾驭着希望之舟破浪远航。他深深地相信,今天付出一腔辛劳,播下一片希望,明天必定会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这,就是郑华勇同志的头雁风采,公仆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