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别让你的双脚蹈空·
有人说,于丹是靠《论语》"发家"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掉渣,或者说不靠谱,但是于丹对《论语》的深入研究而有所得倒是事实。《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依奉的纲常理据。可以说华夏民族的血脉因子,早已浸染了《论语》的基本色调。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崩溃,《论语》"乾纲独断"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论语》更是备遭批判和罢黜。《论语》被放逐的厄运,直接导致了我们民族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与培植。就个人来说,也因为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与失怙而显得根基不牢,就连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也在那些貌似神圣实则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下双脚蹈空,沦为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弃儿"与莽汉。
所以,与其说于丹走红靠的是对《论语》解说和百家讲坛的推助,倒不如说是国人对做人理性回归的诉求成全了于丹。如果逐一考察于丹演讲的话语语源与出处,我们大致可以推演出一个基本的话语图式,那就是将《论语》的基本要义通俗地还原为生活的本色经验。撇开《论语》的政治内涵不谈,单就其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规范与成全来看,它强调一个人应该遵从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并且一再坚持,一个人只有遵守与坚持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牢牢守着这条底线,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否则,无论他具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超拔的技术,他也只能成为一夜暴富的投机家,风云或气候一变,他构筑的财富神话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因为他的双脚就像站在松软的泥沙上,水势一动,他就立脚不稳,一个不注意,就有被水流冲走的可能。
所以于丹演讲或"心得"的象征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何种出身和背景,无论心智与机巧多么高迈,都必须扎根在做人的厚实土层中。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于,你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纲常伦理。以于丹"仁爱易说难行"的观点为例,孔子说"仁者爱人",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朴实与通俗的做人伦常与操守。说它是伦常,是基于一个人的存在必须奉守的基本准则。在家庭,你要爱你的亲人;在学校,你要爱你的同学和老师;在社会,你要爱你的朋友和熟人。说它是操守,是基于一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情感态度。一个人可能在他熟悉的圈子里落实或体现爱,但是一旦走出这个圈子,我们往往就显得与爱背道而驰或离心离德了。比如对一个陌生的问路人,不少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含糊指示一下了事,甚至有的很不耐烦只是用嘴努一下而已,意思是,"呶,就在那里。自己找去。"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实际上,我们不耐烦或不屑的做法,就是把事情"悬"在半空的行为。之所以不能把事情落实到位或做得彻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他人爱的缺失。
当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做人纲常和伦理的时候,他追逐的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在乎的是自己利益的得与失,他考量的是如何从他人那里多拿或多占。一旦这种以个人的利益为权重的做人观念达成时,爱,对他来说,就是爱他自己。他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中心。他拒绝或排斥一切"为他"的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对周围的他人冷漠或拒斥,仿佛周围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开始对他人充满敌意或戒备起来。呵呵,问路吗?我正忙着哩,自己去找吧。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可怕后果是,每一个个体逐渐变得孤立起来,成了孤家寡人。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孤家寡人"的社会里,人情冷漠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形象地概括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的习惯,是各自为阵,彼此互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个缺乏团结与协作的社会机制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在这个全球化日速快捷和竞争日渐强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你想脱离他人,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玩拼,可能能把事业做成。但是这样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偶然与侥幸的成功来博取持久的成功的。因为偶然和侥幸是建立在虚空之上的。就像一个人一心想靠买彩票发家致富一样可笑,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依仗自己的个人小聪明或独当一面的小才能,就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那就好比把房屋起在沙堆上一样不可靠。
古人曾形象地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德才兼备之人;一等是有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有才之人。四等人都有一个通俗的名号,他们依次顺序是:圣人,君子,蠢人,小人。说这话的人又谆谆告诫治人者说,圣人五百年才出现一个,难求;君子风范,是为栋梁,亦稀罕;当蠢人与小人相并时,宁用蠢人而不用小人。此话虽有些偏激,但却蕴涵一个朴实的道理,人要"以德服人"。这在《论语》中也有明确的出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德"才是立人的根基。虽然孔子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但是对每一个"少年心事当拿云"者来说,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起码的诸如诚信、爱心等做人的基本伦理纲常,是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否则,只是依仗自己过人的才气,而忽略了"德"的培植与呵护,即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或者是手按地球仪狂嚣要吞并地球的希特勒,最终只能或以悲剧告终,或沦为历史的罪人。
潘石屹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独特的经验和闯荡的才气·
作为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的成功似乎没有太多的传奇。因为在中国这个财富急剧膨胀的时代,任何人似乎都可以在房地产开发这个只有赢利没有赔本的行业里赚得满钵金银。所以对潘石屹而言,他的成功带有很大的机遇性。就是说,潘石屹的成功源自时势的造就。换句话说,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潘石屹林林总总,只不过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博弈中潘石屹成为众多的房地产暴发户中的一个翘楚者而已。
然而,在这个赢了才是硬道理的时代,潘石屹被请到清华的讲台上作演讲,多少蕴涵着清华人特别是那些以天之骄子自许的清华学子对成功的渴盼心理。这也不是一个什么不体面的事。在这个渴望成功的年代,这个荟萃了每年高考状元的中国一流高等学府,似乎成功离他们更近,他们似乎理应更受到成功之神的垂青。所以当潘石屹演讲到了最后,听众才将早已预谋或者是他们想从潘石屹那里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主题抖搂出来,"要做一个全球性成功的投资商人,应该学习哪些专业,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在学生阶段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个问题一出笼,似乎显得与前面的众多话题接不上气。因为在这句话出笼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几乎都是城市建设方面的准专业问题,我们似乎从中不太能够感受到潘石屹成功的根源在哪里。所以看到最后那位听众关于成功的提问,我实在有些忍俊不禁,清华的学子太需要成功了。然而这种提问方式实在有些扭捏了,仿佛写信求人办事,开头一大通套话,山南海北的,到最后再吐露真言,几分扭捏之态实在让人觉得清华人也有几分憨态,遇事也有几分不能免俗。
说这些并非有意要调侃清华学子,毕竟他们在每年的高考中能够在数百万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舆论和大众关注的追捧者,说他们是天之骄子或时代的宠儿怎么也不过分。他们享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流环境和设备,特别是拥有无数一流的教授教导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他们也因此被寄予热切的厚望,仿佛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建设理应需他们的直接参与和设计。然而在我看了潘石屹的演讲后,我有些为他们担心起来,也许我的担心有几分杞人忧天或者是庸人自扰的成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还是决定一吐为快,所以也就顾不到许多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房地产所产生的财富神话是建立在一个并不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我的意思是说,中国房地产的暴利是带有很大的投机风险的。倒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在当下全球经济危机的态势下来评价房地产,而是想说,作为一个中国一流高等学府的学子,不应该只是看到或者停留在房地产暴利的当前,而更应该理性地看到这种暴利所潜伏的种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潘石屹的成功就带有很大的侥幸或者说偶然的成分。因为他的财富并不是建立在一种比较纯粹的实业基础之上的,而是依靠高风险的市场博弈来获得成功的。因此他的成功就并不具有某种"普适"价值,或者说,他的成功并不具有某种推广与借鉴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投机商凭借自己的几分侥幸而获胜的。而清华提问者居然向这位投机家套问成功的秘诀,并把这种投机行为视做一种成功的范本,来规划自己在学校应该如何对待知识,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如何在学生阶段做好应对的准备,这实在让人多少感受到清华人的几分"呆气"。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投机家的冒险或是对投机商报有几分成见和敌意,而是说任何成功都是不可复制或克隆的。它需要每个创业者独特的经验和闯荡的才气。好在潘石屹的回答让我的郁闷和恶气有了一个出口。"我不是一个全球性的商人,我就是围绕着北京,在北京国贸桥一千米,所以我也不知道全球性的商人都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要学什么样的东西。不过我接触过一些全球性的商人,我的一个体会是,不能够太刻意,如果太刻意的话,你端着一个架子,你一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潘石屹的用意很明显,你们不要太刻意追求成功。这虽然是一句十分平常的话,但是它实在道出了一个真谛,不要依仗自己的先天优势,更不要以为成功非你莫属。一个只躺在过去成功光环里的人是没有多大出息的。这一点我有充分的理据,要知道每年所谓的高考状元,充其量不过是应试教育结出的一个妖艳的瓜果。因为只是靠猜题押宝大量做习题比拼出来的天之骄子,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书本知识的奴隶。请恕我直言,我并没有任何贬低清华学子的任何意图,我只想和潘石屹的认识保持一种"靠近",我只想在潘的话语"在学校里上学,学习非常重要,最关键是学了之后还要学会忘掉"上做一点发挥,那就是别摆你过去的老谱,放下你"老大"的臭架子,只有从零开始,不断开创,才有成功的可能。
●成长胜经
◆虽然还只是懵懂的孩子,然而却要懂得勇敢从容地迎接人生的考验,它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放得适量,回味无穷。
◆成长如云,时而享受风的自由,时而承受雷电的痛苦,但能做的只有勇敢地面对。
马云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经得住"屡败屡战"的考验·
马云似乎不太擅长对听众情绪的鼓惑与煽动,他也不想让自己的演讲在视听上制造一些彩点或花絮,这可能和他的个性有关,内敛,质朴,诚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善于玩弄花样与技巧的人,却是一个"玩"梦的行家。他把自己的梦玩得越来越大,一直玩到"收购全世界"。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人不可无梦,无梦的人生是暗淡无光的。在马云看来,"玩"梦不是好高骛远,而是一种视界的打开,一种对未来的高屋建瓴,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一种对世界的征服。
从最初"注册的名字想叫'杭州internet网络有限公司'",可以视为马云梦的发端。那时马云已经教了六年半书。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做一个好老师似乎不成问题。如果稍加努力,成为这个职业圈内的佼佼者想来也不会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但是马云之所以是马云,就在于他不是一个守"本分"的人。一个不安分的人,往往就是一个好做梦的人。古往今来,那些成就伟业的人,都有像马云一样不安分的秉性。他需要这样的不安分来打破自我平衡,打破对现状的满足。当一个人不断地自我"膨胀"时,也就是他开始向眼前的世界提出挑战与征服。这种野心的萌生是把一个人引向高远视域的开始。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对局势与时况的高瞻远瞩和洞幽烛微。正是这种敏锐的眼力和宽阔的思路,才造就了马云的不断打破与创新。这种对既定格局和势态的"推倒"与"颠覆",需要对"梦"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构筑。"1999年我们构思阿里巴巴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中国的经济。"把梦建筑在中国的土壤上,使他的梦的基座显得很牢固,也为他后来把梦"玩"大铺平了道路。
所以无论你的梦有多么宏伟壮观,都必须扎根于厚实的土层。作为一个中国人,马云的聪明在于,他把梦建立在一个朴素的理念上。"所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企业,这是我们最早的构思。"正是这种朴诚的思想,才使马云挡住了压力和诱惑。"我们最早被人说是疯子到今天的狂人。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坚信一定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在乎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按照我们的既定梦想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是做企业做任何事儿一定要走的路。"这句话说得有点顽皮而陈腐,似乎显出什么新意,但是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马云把梦"玩"大的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对梦的执著与专一。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把自己美好的梦想做大做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不住考验。考验的力量来自方方面面。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周国平在《梦在人生的价值》一文所讲的话:"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这句话用在马云身上,我们看到把梦"玩"大的所要具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对梦的执著与忠诚。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马云的幸运在于,他从没有因为逐梦的征程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而退缩甚至放弃,而是用一种坚忍与恒定的永不言弃的至诚精神去撑开梦想的花朵。
"我们觉得怎么对就做下去,做一切对的事情。"人生有太多的诱惑,使我们常常对目标迟疑不决,众多失败的教训就起源于对认定的目标的摇摆。有的人虽然也喜欢"玩"梦,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像马云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力度。好比登山,仰之愈高,还需要其志愈坚的品质。否则,半途而废也就在所难免了。大凡成就一番宏业之人,无不有经得住"屡败屡战"的意志考验和不懈的顽强斗志。如果一个人轻易地在"玩"梦的征途中经不住诱惑或挫折,动不动就打退堂鼓,那么他就算不上是"玩"梦,充其量只是一个好梦之徒罢了。
由此看来,一个人不能无梦。有了梦想,还要有百折不挠的斗志和拼劲,即便是被打得一败涂地,还要有东山再起的雄心和壮志。设若当年项羽选择的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逼仄之路,而是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西楚霸王雄风重振,也不是那么虚无缥缈或经不起推敲。
成龙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站"起来方能强起来·
成龙的演讲虽然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展开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成龙在演讲中一以贯之的精神理念,那就是一个人只有"站"起来,才能变得强大。难能可贵的是,成龙并没有局促于个人命运升迁的小范畴,而是将个人命运的变化与国家和民族关联在一起,使得他的演讲朴实而厚重,凝聚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对我们每个人而且对我们国家发展变化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每一个个体的自立自强,那么她就不可能变得强大起来。
作为一个成功的电影人,成龙的忧患源自于他对电影的沉思。这种沉思起源于他对电影命运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原点又和他个人的成长和遭遇息息相关。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回味,一是他对电影才具的理解,二是他对他儿子的感怀。作为一个艺人,他认为"做艺人一定要多方面发展",如果你想"出去如果想做电影一定要多方面(学习),否则很快被淘汰"。这和他对儿子的教育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他觉得作为一个父亲,他有许多愧疚的地方,但是希望他的儿子对学习要重视起来,并且自己去打拼天下。"希望他出来可以碰一鼻子灰,让他知道什么是社会险恶,如何对事对人,他一出来就成功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希望他的电影没有人看,他的唱片没有人买。"对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来说,成龙的内心是有隐痛的。虽然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心里知道,他的成功蕴蓄着他对成功规律的至切把握。这就是成功的要素首先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去学习。这是一切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所以成龙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在哈佛、剑桥我都翻成英文跟他们讲。尤其你们学生,要知道天下没有easy money。"一个人只有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才能自立起来。否则就谈不上变得强大。
如果说成龙的演讲只关注一个电影人成功的话,那就太失之肤浅了。在成龙眼里,成功的"德行"不仅仅需要保持深度的学习精神,更需要从一个更为广远的视野上去审视成功的品质。换句话说,成龙只是把电影作为一个道具,通过这个道具来譬说如何在全球范围与那些先进的国家较量中获取优势。这使他的言说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效应。这个效应的获得仍然起源于他的忧患意识,一个民族应该通过怎样的自立途径走向强大?在成龙看来,这个途径就是要不断修行我们的德行。君子唯有"厚德以载物",方能自强不息。
这个"德行"的核心成分就是要珍惜、爱护、开发自己的东西。我们看到成龙讲得最多的是他对电影市场盗版行径的愤怒。"现在已经习惯了看翻版香港电影,使得现在想投资香港电影的人(变少了),像《神话》已有7块钱的翻版,我们真的很伤心,我们花1亿多拍电影,不法之徒用电影一拍,然后一印,中间可能有很多人咳嗽、走动,你们可能就是不管怎样就算是看完了,其实大银幕看和在家里看是两回事。"虽然成龙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对盗版行为的谴责,但是盗版行为已经不仅仅是电影小圈子里发生的事了,它已经演化为削弱我们民族原创力的一个毒瘤。可能成龙对此现象已经习惯了,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比较温和而且实用的方式,那就是劝诫人们到电影院去看正版。他的思路是,正版才是"自己"的,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东西,才能使我们自立起来。所以成龙在他的演讲中不厌其烦地劝导人们到电影院中看电影。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爱护自己的东西,是能够"站"起来的第一"德行"。所以成龙不惜篇幅,大量列举了韩国和日本强大起来的秘密。"4600万韩国人他们不买日货的,他们都买本国产品。当然有少数人还是买外国人的,但是很少数,他们买韩国车,出国一定坐韩国飞机,日本人出国一定坐日本飞机。他们翻版的是香港戏、外国片,自己本身的片不翻版。这就是他们的民族,他们走到戏院看自己国家的电影,烂片、好片他们都走到戏院看,当然不是全部,一定有少数买翻版,但大部分都是这样。"而我们呢?"今天女孩子买化妆品都是买韩国化妆品,现在学韩国话多了,去韩国玩的人多了,吃韩国食物的多了,穿韩国礼服的也多了。一系列外国文化进来之后,你们现在走路是这样的,喝的是星巴克,吃的是汉堡包,穿的是耐克。中国有95%都是买外国货的。那我们的国货到哪里去了?我们的货又不争气,对不对?"尽管成龙所说的这些话我们也经常听到,但是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口中说出,其意义又非同一般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只有充分地"站"在自己的土壤上,才能"立"起来,"立"起来才有可能强大起来。舍此别无他径。
●成长胜经
◆虽然有过激烈的竞争,虽然有过沉重的压力,虽然有过严峻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在过程中享受到的和风般的爱抚,细雨般的滋润,柔光般的呵护。所以,要学会坚强,决不轻易向挫折低头,勇敢地向着理想前进。
◆人生的道路,坎坷而又崎岖,每个人都在不断摸索前进,克服艰辛,学会做人,懂得生命真正的内涵。
杨澜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让"说"证明你的存在·
杨澜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虚拟出来的人物。因为她曾经主持过的《正大综艺》栏目,对我来说,早已成了过眼烟云;她现在执掌的香港阳光卫视,我到现在还没有目睹过它的真容。所以杨澜对我来说,差不多是一张白纸,或者说,我对杨澜的印象,只是通过阅读她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而匆匆建立了一点可怜的感性认识。这使我对杨澜的"体认"似乎少了一点自信。然而我愿意说出来,是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说"的自由与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否则,这一刻,面对着侃侃而谈的杨澜,我似乎找不到我"存在"的感觉了。虽然我说得可能很肤浅,也缺乏生动的亮色,但是我感到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我在"说"。
在杨澜大容量的主题演说中,我看到的不是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应景而语的"说者",因为在我早期的对《正大综艺》节目的一点稀薄的印象里,杨澜也不过是一个稍微放开的主持人而已,更多的是在"背"台词或者是在替他人做传声筒罢了。那时的杨澜和众多的正襟危坐的节目主持人没有什么两样。你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他们自己的语言,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会说话的肉身或机器。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即便有什么思想,他们也不可能自由率性地说出来。他们说的,都是别人写好的讲稿,他们只是照本宣科的宣讲人。他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语言,语言成为他们说话的道具。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发言人的形象。他们所说的话中规中矩,冠冕堂皇,道貌岸然,一副神圣的样子。他们吐出的词语刚劲,尖刺,充满钝感,让你昏昏欲睡。
所以杨澜谈到她的阳光卫视,就开始勃勃而博学。因为当年杨澜从央视"出走",就意味着她背叛或者抛离了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稳定而体面的令人称羡的职位。从此她将面临一个私营集团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崩溃。然而杨澜义无反顾地走了,走上了与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体制决裂的道路。这意味着她将开创她富于传奇的人生。她将和阳光卫视同患难共命运。所以从杨澜的演讲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来证明我的判断。一是她对电视节目的深刻理解,她用大量的篇幅阐释她对主题节目的认识。她说得那么从容,那么俊爽,那么富有思想和个性。因为她所说的都是她自己亲身开创与实践的。她用自己的今天的"说"证明了她在阳光卫视的地位和作用。她说的就是她自己做的。她的愿望她的设想她的创造,都融汇在她的言辞里,所以她说得自信而真诚。另一点就是透过她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阳光卫视的主将,她在承担着许多决策和失误所带来的隐伤。她对电视节目的独特而至切的问思和悟解,特别是对阳光卫视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阳光卫视的身心浸润。只有一个对生活的细部深入的人,才是一个获得对生活真实把握的人。否则,他所做的一切都和他无关,或者说,事情的成败与荣辱都和他关联不大,那么,他就和他所做的事没有多少血肉依连。他也就感受不到自己的独立存在,他说的和他做的是两回事,所以言不由衷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因为杨澜一直不断地用"说"表明她存在的价值,所以那些听讲的清华学子才忍不住要问她:"您原来出过书,我想知道您这种提问的素质是什么时候培养的,是大学的时候还是工作以后?促使您成功的能力和素质,有哪些是在学校里培养的?"我没有看过杨澜写的书,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位提问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杨澜拥有非同一般的"提问"素质。提问是比说话更高一级的说的技巧,它是在平面的"说"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考,这种思考姿势是造就一个人具有独立品质的重要条件。所以杨澜一听这个问题就来劲了。于是就说到她的特棒的英语口语,并进而牵扯到教育,把美国和中国学生对待提问的不同表现抖搂出来。虽然这样的说法早令我们耳熟能详,但是从杨澜口中说出,我们仍然感受到这绝非只是老生常谈之调。因为这个看似平常的话题,实在是触及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个难以弥合的"伤口"。唯书本唯教室唯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唯考试习题唯分数的应试机制,唯背书唯答案唯老师之话为条规的人格形态,教育出来的只会是一群书呆子。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表达了。一个不会"说"的人,是不能向外界表明他的真实存在的。因为他早已习惯了活在前人或他人的"屋檐"下苟活着。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往往就是这么一步步泯灭的。
●成长胜经
◆生活中的好运的确存在,但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总等着别人的提醒或催促,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属于自己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