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云:"兵贵神速。"换言之,速度,从来都是商战的主旋律。发展速度对企业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是产品?是人才?还是管理?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因素。赢利模式,才是企业获得飞速成长的根本。如果你看过《蒙牛内幕》这本书,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个有冲击力的广告语:"一头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在很多人看来,蒙牛的发展速度无疑是一个奇迹:1999年蒙牛还不过只有5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到了2006年,它不仅拥有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乳业集团。 蒙牛刚刚创建的时候,采取的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战略。 在一般的企业家看来,创建实业公司应该是"先建工厂,再建市场",为什么蒙牛会反其道而行之呢?原因是:乳界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之说,但当时奶源已经被大企业瓜分殆尽,而且自建奶源基地、工厂,没有一年半载根本不可能。因此,牛根生并没有像很多企业家一样按部就班,而是用"虚拟联合"的策略,建立了新的赢利模式,组合了社会资源,打了两场漂亮的出场战。
第一仗是液态奶之战。1999年,蒙牛有了自己的液态奶品牌,却没有工厂。现任蒙牛总裁杨文俊在牛根生的指派下,带领员工开始寻找牛奶生产厂家。很快,他们在哈尔滨找到了一家液态奶企业。而这家企业当时由于经营不善,缺乏管理人才,濒临倒闭,急于借着不错的设备找一个好"婆家"。就这样两者一拍即合。两个月后,第一批蒙牛牌纯牛奶上市。杨文俊在回忆这一仗时说:"富人调动财富,穷人调动智慧,这正是牛总整合资源的大手笔。当时,自己生产没设备,委托加工又不放心,只有这种智力整合财力、体力的做法,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乘以'别人的生产工厂,才能在困境中架起通向市场的'转换桥'。"
第二仗——冰激凌之战,蒙牛依然想用资源组合的方式,找一家冰激凌的生产厂家,但这次并没有那么顺利。无论蒙牛走到哪里,竞争对手都会用更高的价格把他们所联系的厂家挖走。当时,蒙牛初建,实力自然薄弱,这可怎么办?刚好这时包头有一家冰激凌公司濒临倒闭,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于是蒙牛决定承包这家公司。1999年4月,蒙牛牌冰激凌终于在包头"投胎"成功,同年5月,顺利地与广大消费者见面。蒙牛用一种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把自己的人才、生产标准、生产技术和独特的品牌,与社会上一些管理不善但是设备不错的企业组合在一起,用1000多万元的资金盘活了78亿元资产,实现了双赢:社会资产得以盘活,而蒙牛成为中国液态奶的第二品牌。很多创业者可能也像牛根生当初一样,除了一个带着梦想的团队以及一部分创业资金,什么都没有。在重重困境面前,很多人放弃了前进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