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深秋的山林中,天色灰白,雾气沼沼,到处是金色的树叶儿,像是精灵的眼睛,能看透每个进山人的心。今天又是层林尽染时,硕果累累艳阳天。2007年10月21日星期天,我和人民医院报主编胡天茂,还有陈哑子,三人去武当采风。
南国武当位于湖南省新田县南面,石羊镇境内,距县城23公里。南国武当历史悠久,风景迷人,还有让人琢磨不透的悬念,武当海拔约550米,虽不算高,但周围数十里,108峰中数它最高。南国武当建在群山最高峰,符合道佛教理念,它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站在道宫“宫堡”上俯瞰群峰景致尽收眼底。108峰云雾缭绕,在云海染映中的芳容各具特色,据说山岩洞内还有冰洲石(是制造光学仪器的好材料)。可惜这道宫堡只存遗赴,并未见当年雄伟。只是从遗址上分析,当年人来人往非常繁华热闹。我们登“道宫古堡”是从一条盘山绊绊磕磕的羊肠小道手脚并用才上攀上的。脚拨草丛石阶被踩得光亮滑润的痕迹依稀可见,这些光滑是被行人上山下山人的脚板磨成的。可见这“道宫堡”当年的盛行。现在这“道宫古堡”上只能见到依稀可辨的瓦片角,经过加工的方正石块,最大的一块条石有几千斤重。从山腰北面峰寺遗址上一块断残石碑文字记载,“盖自汉朝”,如果从西汉计算已有1982年历史(西汉是公元25年)。另据遗址上一块断残碑记载“康熙六十一年”,距今也有349年历史。又据上山路捐款刻碑记载是“道光二年”,距最近的年代也有209年。
进山不远有一巨石拔地90度直立高耸云端,20米远有一堆乱石卧地,形态各异,有人说它是群羊盼主归,我认为更贴切是牧羊老汉唤群羊向左面山槽去喝水。更形象退役将军在山上牧羊。
北面峰寺遗址上有一块只有四个字的一块碑,是凿在一小洞口边石头上的。“睿灵天一”,从古词上查找是“天地玄黄”,大意是只有它天下第一怪事。传说:这个小石洞自动涌出大米,其数量只供本寺和尚够吃,如果来了一位客人小洞的米就会多出一人的数量。有位和尚贪得无厌,将石洞凿大点,出米会多点,吃不完好出卖换银两用,这一凿不但没有米增多,连一点米都没得出了。加之天干年旱附近百姓饥荒逃难无人施舍,寺内和尚也游云他乡,寺庙也就荒芜了。
出米也有另外一种传说,北面峰寺建寺多年没有米出,是一位落难皇帝到寺避难才有米的,那是神仙天赐的,世上不能饿死皇帝,这位皇帝是明朝的建文帝,在位4年,于1399年明成祖朱棣篡权后逃至北面峰寺藏身,小石洞才突然有米出的。
这件奇闻传说没有县志可查,因为新田县建县是明朝崇祯十二年才建立的。不过从新田骆铭孙《骆氏家谱》记载,新田骆铭孙村出了一位骆以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得力干将,以卓著战功备受朱元璋的青睐。骆以诚的儿子骆寄保也被朱元璋选为贴身侍卫。随从皇帝身边,授锦衣卫。骆以诚、骆寄保父子两代有恩于朱家王朝,明王朝为褒奖骆家的忠诚,赐“锦衣总宪”表彰骆家功勋。骆铭孙村现仍保存“楚南旺族”,“锦衣总宪”牌匾。
从地理环境很有可能建文帝来新田。一个是数百年前,新田属南蛮,荒芜之地,人烟稀少,交通舟车闭塞,崇山峻岭,又是一个偏远蛮荒之地,官兵无事涉足,明建文帝逃之避难,“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二入荆楚之乡”,建文帝流亡广西后,两次到了湖南。那么他是否来过新田呢,来过骆铭孙村呢?骆寄保与建文帝的年龄相仿,甚为投缘,又是心腹,对其忠心耿耿,在建文帝最困难,最得不到帮助的时候,骆寄保始终护卫左右,帮助建文帝逃生到骆铭孙避难最为可靠。这种推理应该是成立的。骆寄保家乡距南国武当北面峰寺不过两个时辰就到了,骆寄保带领建文帝来武当散散心也是说得过去的,建文帝此时虽无心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思索一处藏身之地以了此生的心情还是存在。他与骆寄保俩人登上武当道宫堡张望四周,周围数十里发生的事件在此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萌生了在此扎根修练,隐去真名,在这秀美风景和清静幽远,就在此沉心修练,暮鼓晨钟,梵乐沉香中渡过余生。
并有山腰捐款碑有这样的记载:白面峰路之名区也,盖明时有西粤名僧名贤者登是峰,受其层峦耸翠,上出唐翁,介客迹挂饧之意焉,于是募七姓而重建庵塑。玄帝余氏更塑观音(道光二年十二月初五),是否建文帝在此出家为僧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官兵焚烧此寺没有考证,如果明成祖朱棣为稳固江山,免除后患,赶尽杀绝的心态也有可能。这北面峰寺为何烧于一旦,没有文字记载。只是根据传说推理而已。
北面峰寺的饮水问题,我们躬身顶刺,双手拔开挤挤密密的灌木,细竹爬行近一小时,见到了一口四方井,泉水没有漫出井口的泉涌,而是供桶提,足够北面峰寺生活用水,附近还有水槽塘一口,停水用于寺内防火。
这个风景幽美,又富有传奇色彩的风景区,如投资开发出旅游景点前途无量。据说县内已经成立旅游局,正在规划筹资开发,预祝古风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