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田工商信息网首页>>创业就业>>经验交流>> 牛根生财富心经(连载3)

牛根生财富心经(连载3)

时间:2009年5月4日 23:45,浏览次数:6656

    第9节: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5)

  其三:“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这句话所说的就是伊利历史上最具轰动效应的营销事件——“苦咖啡风暴”。
  1996年底,伊利推出冰淇淋新品“苦咖啡”。正巧有位身份显赫的女士来伊利参观。这位女士患有糖尿病,按理说忌吃甜食,但尝了苦咖啡后,连声说好,又要了第二根。当时,牛根生正在内蒙古工学院学计算机,周围都是些爱吃雪糕的女孩,但问起苦咖啡,谁都不知道。这两件事往起一联,牛根生坐不住了。
  于是,牛根生随即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咱们今年冬天做一次营销——让人们在冬天里大吃雪糕!
  经过周密部署,“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便成为这次营销的广告语。1996年12月份,呼包二市满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变成了“旺季”;1997年初,产品在哈尔滨畅销;接着是长春、沈阳……产品开始供不应求,畅销全国。
  1996年,“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事件营销让伊利形象广告首次走上中央电视台,1997年,“苦咖啡风暴”让伊利产品广告首次登陆中央电视台。这一年,全国市场到处是翘首企盼、“苦苦追求”的经销商,苦咖啡一到,便开始了他们的“甜甜享受”。这一年,苦咖啡单品销量创纪录地突破3亿元!
  苦咖啡,是伊利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伊利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全国知名度。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被誉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至此,伊利品牌十年终铸成,牛根生的品牌梦也得以实现。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第三只眼看牛】
  成功不会一蹴而就,用心经营它才会到来。牛根生从洗瓶工到副总裁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并且掌握正确的方法。大的成功总是需要有效的成功垫底。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挫折和磨难,牛根生能够更好地去关心身边的员工和需要帮助的人;而如果牛根生没有在伊利乳业的经验和成就,也就绝对没有今天的蒙牛。
  牛根生对于伊利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伊利的冰淇淋做成了支柱产业。郑俊怀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从1994年到1998年,冰淇淋、雪糕很好地支撑了伊利的利润空间。”牛根生说:“伊利能做到后来的地位,有老郑的辛苦也有我的功劳。”牛根生也成了郑俊怀最得力的助手、最硬气的一张牌。
  用牛根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从洗瓶工做到副总裁的位置的,一方面,我的成长符合“蚂蚁上树模式”: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升到高层;另一方面,也符合“直升飞机模式”:短短3年,就由一名洗瓶工擢升为独当一面的冰淇淋旗手。
  牛根生正是凭着这种“蚂蚁上树”的精神,从一名普通的洗瓶工做到了伊利负责经营销售的副总裁,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积聚了自己事业人生上的最大一笔财富之外的“财富”。
  三 从伊利“下岗”的真相
  不少人说,在伊利,郑俊怀是伯乐,牛根生是千里马,郑俊怀更多地扮演着战略家的角色,牛根生更多地扮演着实战家的角色。然而,随着伊利的不断壮大和品牌社会影响力的广泛延伸,对于一个管理者阶层来说,硬气而且有着广泛人缘的牛根生即是财富,也是威胁。就像中国古谚中说:一山难容二虎。看似粗犷而内心细致的牛根生,自己也似乎逐渐闻到了不一样的气味。
  后来有许多媒体和蒙牛自己的相关资料都披露: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时,郑俊怀当时没有再劝阻。
  1.一山真的难容二虎
  很显然,牛根生是当年伊利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功臣,而内部资料也反映出,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牛根生主管的各个事业部。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还有着很高的威望,这种威望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
  不过,在伊利做了16年、用心打拼的牛根生也似乎逐渐地体会到了某种变化。特别是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更是突然地发现,在使用资源方面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有时甚至是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第10节: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6)

  这期间,牛根生有一次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也首次感到了曾经的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这也似乎进一步证实了牛根生内心的敏感。于是,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辞呈。不过,老总郑俊怀还是说了一些挽留他的话,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辞呈。
  但是,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有所恶化。据后来的公开资料中称:
  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将辞呈放在了老总郑俊怀的面前,第一次将辞职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老总郑俊怀尽管脸色不太好看,还是说出了“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的话。不过,也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讨论再做决定!”
  会后,老总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并对牛根生说,既然想辞职,那就免掉职务。同时要求采用一个过渡的方式,由公司安排牛根生到一个大学进修两年。
  2.假道未名湖畔图破题
  很快,牛根生来到了北京大学,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成了他日常的坐骑。只是,此时的牛根生已经40岁了。
  后来,牛根生在接受媒体采访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
  每每谈及这些,牛根生都会呵呵地笑着说,好在能想得开,自己历史上比这么难过的事情多得多。牛根生说,当自己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啊仗义啊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还被公安局抓去过,关在看守所里,好在没有判刑。
  所以,对于没有上过名牌大学的牛根生来说,当时正好可以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学的学习生活。利用这段时间,牛根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他就去学。
  有媒体记者后来问及:“你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脑子里真的能放下企业吗?”牛根生回答说,“放不下啊!我当时听讲的时候都是带着问题去的。”
  后来,也有媒体报道,从伊利开始就跟随牛根生的一个部下说,牛根生从北大回来之后,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过去成熟了许多。他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
  一切都怕有心人。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应该是他反思的过程。而当他结束学习的时候,也许蒙牛的草稿已经有形于他的脑中了。
  3.众人纷说“郑牛之争”
  谁也不能否认,郑俊怀不仅是只虎,有着远大的抱负,他更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牛根生的成长其实也离不开他。
  郑俊怀在接手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伊利的前身)时,厂里资产不足50万元,且管理混乱,濒临倒闭,真可谓一个“烂摊子”。1983年,他进厂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最基础的规章制度建设;1984年,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使利润从原来的1万元增长到10万元;1985年,率先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牛根生正是在这一制度下脱颖而出的。
  1992年,郑俊怀着手进行股份制改革。一是毅然放弃了呼市牧工商副处级的兼职,横下心来“为企业寻找一条真正的出路”。他说:“我这是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任何一条退路。”这在企业家“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当年,实属罕见。二是发动领导班子集体表态:“如果同意改组股份制我们就继续干下去,如果不同意改,我们六个人集体辞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3年2月14日,呼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回民奶食品总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后来的一切证明,如果没走股份制改革这一步,就没有伊利1996年的上市,也就不大可能有中国乳业的一强。

上一篇: 文化产业风景名胜中信国旅永州分公司旅游线路
下一篇: 工业产品商界风云迈克尔·戴尔与他的直销之路
重点推广
针对本信息的所有评论(共 0 条)

版权所有© 2007年9月-2009年2月 新田工商信息网    湘ICP备12012899号   湘公网安备43112802000016号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泉镇新华西路39号,邮编:425700  QQ: 787605286
电话:400-601-1056,传真:0746-4723797, Email: hnxttp@163.com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