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四处狼烟惊边报 道光皇帝坐龙庭
四处狼烟平地起,豪雄大闹中原。 美英列强虎眈眈。 内忧何日解,外患更难全。 且看金龙出大洞,掀他地覆天翻。 道光皇帝笑龙颜。 任它天下事,但听《鹊桥仙》。 调寄《临江仙》
豪雄大闹中原,掀他地覆天翻。”大清朝真是多灾多难,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蚕食瓜分中原;国内狼烟四起,东南西北到处爆发农民起义,特别是南面瑶王赵金龙,他号称“大朝王”,改年号为“金龙元年”,立志“打到北京去,杀死道光皇”,谱写出了一曲惊天动地的壮丽凯歌!而软弱无能的道光皇帝,一方面对外屈膝妥协,一方面对内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却仍然是龙颜大开,依旧过着“但听《鹊桥仙》”的生活。一首《临江仙》,就道出了大清江山摇摇欲坠的本质。
山苍苍,水茫茫,新田出了个大朝王。 大朝王,出深山,一战打到大平原。 金龙出大洞,海马归池塘(祠堂)。 打到北京去,杀死道光皇! 道光帝,着了忙,五省大兵压洋泉。
在湘南民间,一直流传着这首歌谣,说的就是赵金龙的传奇故事。真是:一代瑶王,重写历史,卷起千古传奇风云!江湖儿女,义重情长,谱就三卷玄幻新篇!缠缠绵绵,离离幻幻,人生谁能定论?诡诡异异,迷迷离离,神鬼幻化五行。
话说道光年间,大清朝积贫积弱,鸦片泛滥,官员们委靡不振,苟且偷安,由于统治者骄奢淫逸,闭关自守,对外弱软无能。不,不能这样说,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桩事莫过于鸦片战争了。道光帝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的禁止政策。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林则徐到广州后,非常得力,严格查禁和严厉打击外国鸦片,把缴获的鸦片全部在虎门烧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虎门一把火,烧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烧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
只可惜好景不长,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开始,道光皇帝还以为不可怕,“天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怎会被英美那样的小国所吓倒?由于当时闭关自守,根本不知道人家国力之雄厚,国度之大小,总以为中国是泱泱大国,所以,总称人家为小国。
然而,中国的皇帝并不能左右一切,人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等八国联军就不听你这个中国皇帝的,他们对中国早就垂涎欲滴,虎视眈眈,英帝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有洋枪洋炮,我们中国自己发明的火药自己不会用,而被人家利用造成了洋枪洋炮,反来打中国,而我们中国呢,还是停留在大刀梭镖阶段,怎能与人家抗衡?挨打也是活该!因此,清军被打得个落花流水。
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道光帝这才傻眼了,害怕了,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他派投降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坚持一个策略,就是:“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很明显,意思是既不要给英国割地赔款,又不跟英国发生军事冲突。多么幼稚可笑的道光皇帝啊!这不就等于说,既不让闯进屋里的强盗抢走东西,又不必跟他搏斗。
琦善可不是儍蛋,他本来就是一个主和派,对林则徐的做法早就不满。于是,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英方让步,你想一想,豺狼进了屋,你打它不赢,它不叼点东西是不会走的,所以,琦善就私自允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道光帝知道后大怒,立即下旨将这卖国贼琦善锁拿归案,并先后派杨芳、奕山对英作战。然而,杨芳也没有回天之力,阻止不住英军向广州城前进,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险进兵与英兵作了一战,打不赢就投降了。道光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绝望的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军签订了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对内,道光皇帝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江山,则横征暴敛,增加赋税,特别是对大山区,实行“山田升科”。因此,各地州县借机生财,大肆搜括民脂民膏。人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起义,十余年间,爆发了三十余起农民起义,一时间,东西南北,四处狼烟,豪杰迭起,逐鹿中原。道光皇帝对外委曲求全,对内却毫不心慈手软,一律派大兵镇压,血雨腥风,笼罩着整个中原! 尽管内忧外患满中原,群雄逐鹿闹翻天,然而,道光皇帝仍然是华衣锦食,燕舞笙歌,一派升平。 这就是开篇那首《临江仙》的精华所在,诉说的就是这样一部清朝丧权辱国镇压民众的历史,把个道光皇帝写活了,管他活与不活,当时的政治社会就是如此! 这样腐败的清朝能够统治汉人三百年,真是叫人不可思议!叫人感到耻辱!不过,也请你不要忘记大清国的光荣历史! 清朝开基的地方,是在山海关外沈阳东边,初起时,只一小小村落,聚群而居,垒土为城,地名鄂多哩,人种叫作通古斯族,他的远祖,相传是唐虞以前,便已居住此地,称为肃慎国,后来,他们子孙繁衍,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直到帝舜二十五年,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就是大清国太祖高皇帝,太祖有十多个儿子,第八子皇太极最聪颖,太祖便立他为太子。还有二子,亦是非常骁勇,一名多尔衮,一名多铎,后来他们攻进中原,入关定鼎,就是由太子挂帅,多尔衮和多铎全力奋战而一举成功的,遂于天命三年四月,择日誓师,决意攻明。 要攻明,当然得有他的理由,满洲国主臣努尔哈赤就历数了对大明朝七大恨,谨昭告于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圉,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故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凌侮,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胁我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 有了这样堂而皇之的理由,他们就大可进兵了。于是,他推翻了明朝,建立了清朝,易国号为大清,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大清朝本就是满人推翻汉人统治而建立,他们的江山是马上得来的,是血战得来的,当时也是威风八面,在康熙、乾隆年间,也曾辉煌了一时,号称“大清帝国”。 到了嘉庆皇帝,朝运日趋跌落,公元一千八百二十年,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次子爱新觉罗?旻宁继位为帝,年号道光。 道光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勤俭守成帝,忍辱第一君。 何谓忍辱?乃对外国侵略者忍辱也!对内却不忍也! 道光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一千八百三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北京紫禁城内。 曙光初上,天空平和柔顺,一望无际的蓝天上飘着白云,初春的凉风幽幽,给人也有一丝丝的凉意,虽然寥寥无几的没有几棵树,然而,几只晨起的麻雀,从瓦檐中钻出来,欢快地跳在琉璃瓦面上,飞来飞去,呼朋唤友,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太阳还没有出山,就射出万道金光,天空中布起了一片红云。金水桥上,一群急于早朝的官员们匆匆地往金銮殿赶去。 金銮殿里金碧辉煌,空空的龙椅高高在上,文武百官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金銮殿龙庭下,鸦雀无声,等待着皇帝早朝。既显得庄严肃穆,又体现了皇室的高贵。这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等级森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这就是天子的威风,没有谁能够改变。 “皇帝驾到!”黄公公拂尘一扫,站在龙椅前大声叫道。 随着公公的叫声,道光皇帝缓缓地走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跪地,山呼万岁。 “平身!”道光皇帝高坐在龙椅上,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说。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好像是道光皇帝的一句术语,天天念叨,滚瓜烂熟。这个朝硬难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年年如此,天天如此。俗话说:“有钱难买天光觉”,就是皇帝也没有好觉睡,连皇帝老儿也是如此,大臣门就更可想而知了,皇帝住在皇宫,近便,而大臣们住在宫外,离皇宫几里几十里,要赶早朝,就必须要起得早,当时没有车,有的就只好半夜起身了!真他妈的不是味,所以,道光帝一上来就是那句话,无事就好回去睡觉! “启奏皇上,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理藩院尚书、宰辅穆彰阿出班奏道“九百只船运输漕粮一百陆拾余万石,全部验收完毕。此乃我大清朝国运昌隆之象,国兴则民安,民安则漕粮盛,臣已验收具本,请皇上御览。” “准奏!”偏偏这些大臣门又多事,皇帝老儿说了无事退朝,他们却硬要奏什么鬼本!简直是无事找事做,于是道光帝打了一个哈欠说。不过,如果这本不趁机快奏,皇帝老儿天天如此无事退朝,那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奏呢?难的是,皇帝老儿不点头,什么事都不好做,什么事都做不好。你说大臣着难不着难。 黄公公把奏折接过递上。 “启奏皇上,‘钢盐法’改为‘票盐法’成功。”两广总督陶澍出班奏道。“这种任何人只要纳税,都可以领票运销食盐制度,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降低了盐价,促进了盐的销售,增加了盐税,剥夺了官员利用盐政营私的途径,实乃我大清国昌运之良策。” “准奏,呈上本来。”道光皇帝说。 “臣有本启奏。”户部尚书英和出班奏道。“北疆平叛奏功,叛臣张格尔自七年起兵以来,历时五年,现已伏诛,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四城全面收复。特奏请皇上拟旨嘉彰有功之臣。” “准奏!”道光皇帝又打了个大哈欠,伸了伸懒腰说。今天怎么这样多的本奏?搞得人头昏脑怅的。 “无事退朝!”道光皇帝站起来就要走。 “臣有急本上奏。”宰辅曹振镛出班奏道。 “还有什么本?明天再说。”道光皇帝不想再听什么鬼本了,于是立即宣称说。 “此本关系重大,乃为南面山贼赵金龙造反一事。” “赵金龙一事,我不是已经派海凌阿前去镇压了吗?小小山贼,何足为虑?退朝!”道光不耐烦地说。 “退朝!”公公叫道。 景山。 座落在紫禁城北面、御花园后人工造成的一座山。紫禁城座北向南,四周是护城河,从南向北行走,过了金水桥就是天安门,从天安门一直进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接着就到了御花园,出了御花园过护城河就是景山。这景山就是当年挖护城河时的泥土堆集而成,上面有一个八角亭,飞檐琉璃,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三月的春阳,照得人恹恹欲睡。
翠被生寒压绣裀, 休将兰麝薰; 便将兰麝薰尽, 则索自温存。 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 今日玉堂人物难亲近。 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 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 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亭台上飘散着靡靡之音,几个宫娥正在唱着昆曲《西厢记》,道光皇帝与一群嫔妃在亭中嬉戏追逐。 亭外是一片桃花,只见一片片粉红色的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就像那些宫娥翩翩起舞,但这毕竟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出柳丝条的时候了,正月桃二月李,桃红李白,桃花已居晚期,也有的就随风飘散,落英缤纷,落红成阵了。 道光皇帝手捧酒一樽,对着桃花大笑着说:“三千粉黛随流水,一瓣馨香只袭人。如此良辰美景,大好河山,真是托先帝之洪福,佑子孙绵万代。” “皇上,你看那‘一只蜻蜓荷上舞,两翩蝴蝶蕊中徊’,好一幅孟春春意图!”华贵妃凑过来说道。 “好景好景,蝴蝶翩翩,蜻蜓点水,这是哪位的大家手笔?”道光帝问道。 “这是贱妃顺口叼来。” “哎呀!好一张鸟嘴,顺口叼来便是诗,如果一本正经地去叼,不知要刁出什么是非来!” “臣妾哪敢刁是非?只博皇上开心而已!” “你看那紫禁城内,琉璃闪闪,庄严肃穆,先帝二百年基业,就是如此之辉煌!”道光皇帝向南一指道。 是的,你看那紫禁城,南北长三十余丈,东西宽二十五六丈,四面围有高三丈的城墙,城外有宽十七八丈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朝廷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外东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撷芳殿,俗称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营建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寿安宫外,还有英华殿等佛堂建筑,真是旷古绝代的帝王之家!向北出了御花园,就是现在道光皇所处的景山了。这景山全是人工建造的,也就是在挖护城河时的泥土所堆集而成。上面有景山亭,是一个登高望远的绝佳处!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清江山永固,万世隆昌。”嘉贵妃也讨好地说。 “一望南国繁华地,江南烟雨四月天。朕多想去领略领略那无限风光。”道光不无感叹地说。“登泰山,跨黄河,过长江,破黄山云雾,赏九疑风光,那才如愿以偿呢!” “这还不容易!”华贵妃说。“只要圣上一句话,臣妾愿陪同前往。” “只可惜向北一望。”道光帝又转向北面叹息说。“北面是我们的故乡,只可惜是一片大漠烟尘,滚滚狼烟。哪似中原,地大物博,风光秀丽,鱼米之乡。” 这也是他感叹的,北面大漠烟尘,寸草不生,有什么好留恋的?没有留恋不要紧,反而还狼烟四起,张格尔就率兵造反,闹得道光帝吃不安,睡不稳。还好,扬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阿隆、甘肃提督杨芳等率领三万多兵马击败了叛臣张格尔,收复了被占领的四城,并诱执张格尔以处死。总算评定了北疆之乱!至今不觉又五年了。 可是,这好像是一根导火索,在中华大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自此后,中原百姓义军四起,东南西北边报连连,群雄逐鹿,大闹中原,道光皇帝的日子确实也是不太好过。 “启奏皇上,宰辅曹振镛求见。”道光帝正在慨叹之时,黄公公急趋步来报。 “这个难缠的曹振镛,叫他退下。”道光皇帝听后不耐烦地说。 “他说有重要的军机大事启奏。”黄公公如实禀报说。 “宣!真是烦人。”道光帝说。“看我不整他!” “宣曹振镛晋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微臣参见皇上。”曹振镛急步趋上来,跪地山呼万岁。 “好你个曹振镛,你是无孔不入的家伙,我不是早说了,有事明日再奏吗?你怎么敢抗旨?”道光皇帝严肃地说。 “微臣岂敢抗旨?只因事关重大,不得不报。”曹宰辅说。 “什么事有那么重大,今天你说得好,朕就恕你无罪,说得不好,小心你的脑袋。”道光皇帝说。 “微臣冒死前来,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何惜一个脑袋?只为国事紧急,不惜舍身为国尽忠。”曹振镛说。 “好一个舍身尽忠,照你这样说,朕就是一个大昏君了。”道光帝气忿忿地说。 “微臣不敢!” “不敢?你狗胆包天!” “皇上英明!” “你说我英明,就是说你是一个大忠臣了。”道光帝说“这样,朕就不敢杀你了,杀了你就要留骂名。” “皇上怎么会杀我?”曹振镛说。“杀了我谁来为皇上解闷?” “好,好,好!好你一个油嘴滑舌曹振镛!朕就不杀你。有什么事就快说。”道光皇帝被曹宰辅说得笑了起来。 “自先帝创业,平叛天下,奠基我大清帝国三百年江山,国运昌盛,国泰民安……” “你到底要讲什么?怎么这样酸溜溜的。”道光帝道。“这些话我都听烦了,无事就退下。” “北面匪患已平,皇上不必过虑。可是南面山贼赵金龙却已成气候,现在已拥有贼兵数万,他已经自立为王,改年号为‘金龙元年’,实乃我大清朝心腹之大患也!”曹宰辅说。 “我不是已经派海凌阿前去征剿了吗?”道光还是那句话。 “可是,海凌阿、马韬三千兵马全军覆没。”曹振镛说。 “有这等事?你们怎么不早报?”道光皇帝气愤地说。 “启奏皇上,皇上日理万机,怎会把这小小的山贼放在眼里?所以,这一小事未达上听,实乃微臣之过。”曹振镛马上把过错揽过来说道。 “微臣之过,江山大事,你担当得起吗?”道光好像有点着急地问。“南边战事现在如何?” “贼兵声威大振,桂阳、常宁等地瑶民亦踊跃响应,山贼已攻占常宁、武冈、新田等县城,势力扩大到整个湘南以及广西省贺县、富川和广东省连南、连县等地。”曹宰辅说。 “山贼竟敢如此大胆,克日给我剿灭!”道光皇帝愤怒地说。“海凌阿、马韬为国捐躯,降旨将海马进行厚葬嘉奖,并交部旗查明该提督等有无子嗣,如有,降殊恩,承父职,以嘉其尽忠之心。” “遵旨!”曹振镛答道。 道光皇帝接着下旨道:“命户部尚书禧恩为督剿,征调湘、鄂、粤、桂、黔五省兵力,全力征剿反贼赵金龙,务要设法生擒解京,尽法惩治,毋任远窜。” “遵旨!” “湖北提督罗思举,他善于用兵,北边征剿有功,可谓老练精于用兵者,特调他前来征剿!一俟兵力既足即四面兜围,一鼓歼除!” “遵旨!” “罗思举未到之前着卢坤兼署提督,罗思举到永州后即着罗思举兼署。还有一个余步云,着他克日即到永州,与罗思举相机商办。”道光皇帝补充说。 “遵旨!”曹宰辅领旨退下。 真是:布下金钩钓大鲤,安排绞索缚蛟龙。一卷赵金龙演义,从此英名播太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