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特科状元。新田县龙泉镇潭田乐家第四世祖。因其祖籍地在宁远县下灌一带,又因1639年(明崇祯12年)前,新田属宁远县管辖,1639年始“析宁远东北角置新田县”,故史书又称其为宁远潭田人(1992年《零陵年鉴》)。
乐雷发是南宋末期文坛、政坛上的一位知名人物,是漫长的科举史上湖南永州的三位状元之一。他的父亲乐公明为宋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在其父亲的教诲和影响下,乐雷发自幼聪慧且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1岁便写下《谢杨孟溪县丞惠以章墨》和《饯云壑唐使君赴邕州》诗。成年后又追崇周敦颐、朱熹等先贤,以道学为己任,修身读书。清版《湖南通志》评赞他“颖悟警敏,博极群书”,“精通经史,尤长诗赋”。他所处的年代正值南宋王室偏安一隅,国家贫弱,金兵强势南侵、元人磨刀霍霍之时,乐雷发决心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以收复国土为己任。他坚决拥护抵金抗元的政治主张,文章直抵时弊,为当局所不容,因而“屡举不第”。
1253年(宋宝祐元年),乐雷发的学生姚勉(今江西宜丰人)考中状元后,上疏理宗皇帝,说乐雷发“才学拔萃,所试当在我上”,认为录取不公,请求重用乐雷发,并愿以状元第相让。在这种情况下,理宗特别下旨召见乐雷发,当面考问“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对答如流,条对切直。其大意是学术以性命为本,才智以气节为先,选举以公正为要,教养以师表为重,强调重人本,去虚伪,录真才,求公正,以振兴民族。理宗听后非常满意,赐他特科进士第一,授秘书省馆职。但是在当时投降派掌权,奸臣当道的大背景下,乐雷发的谏议以及振兴民族、北伐抵金抗元的政治主张始终没有得到理宗的采纳,也没有给他委以实职,使他空有状元头衔。因此,乐雷发对朝廷彻底地失望了,他不想碌碌苟取爵位,宋宝祐四年(1256年),怀着满腔的愤恨和痛苦的心情离开临安称病退隐故乡,自号“雪矶”先生。
“雪矶”是故乡河流中的一种白色的小石头,虽历经长年流浊,但它既不沾污泥,也不生苔藓,始终雪白如新。乐雷发用“雪矶”作为自己的别号,充分表明了他同流不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退隐故乡后,乐雷发励志讲学,把救国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面对国家的危亡,他作著名的《乌乌歌》,唤起人民唾弃空洞的说教,只有拿起武器与敌人搏斗,才能救亡图存。
乐雷发退隐后,国势更趋衰弱,理宗皇帝多次诏请复出,乐雷发拱手谢辞。理宗皇帝深悔当时没有采纳乐雷发的忠鲠之言,赐他四项褒奖:一是赐建状元楼一座(现县城内状元楼即为新田县治前乐雷发状元楼)让其“廷对策”永垂不朽;二是赐良田800亩,恩赏乐雷发家族世代延续;三是赐公母铜锣一对,示意警听其忠鲠之言以及鸣锣开道;四是恩准其以木塑身(像)以流芳百世。
乐雷发一生著述颇丰,有《雪矶丛稿》五卷和《雪矶诗评》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为了用状元公乐雷发的《雪矶丛稿》和《廷对策》教育子孙后代,至今潭田村每户的祖宗龛上都书写着“两篇训后世;八策振家声”的祖训联。
对于乐雷发的文品和人品,明朝礼部尚书周洪谟、清朝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等人都有较高的评价。当代学者钱钟书评价乐雷发是宋末诗坛里的“一位特出作者”,其诗颇具“雄伟的风格和激昂的情调”。本县籍作者、永州市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雷运福同志出版了专著——《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对其状元文化进行了推介。原湖南省主管文教卫工作的副省长唐之享同志在给雷运福的专著作序中,评价“乐雷发的气节是湖湘杰出人物与文人士子鲠直性格的升华。乐雷发的道学思想吸取了舜帝文化的内核,其诗文内涵博大精深,人品、文品极为高尚”。
现潭田状元公祠内供奉乐雷发的神龛两边仍悬挂着同僚们称颂他的一幅楹联:
特别记完人计取宋臣有几;
科名奚介意算来国士无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