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说自己活六十岁就足够了,他说活年岁大了太苦,会给下一代增添许多麻烦,让别人不安生。可是,当问到他愿他母亲活多少岁时,他不假思索地说:100岁!这位朋友只怕自己给儿女增添负担,而不怕母亲给自己增添负担,他的品德的高贵之处就是为他人着想。
“为他人”是高贵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白求恩,一心做好事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官一方鞠躬尽瘁的焦裕禄,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雪水中救活朝鲜少年的罗盛教……这些被后人铭记心中的英雄,就都是这样的高尚的人,他们的品德,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为他人,为天下人。
“为他人”的思想古人就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同思想,被刘少奇诠释以后,竟与共产主义精神有着同根同源的联系。如果人人都“为他人”,世界将变得多么安全、祥和、友好、幸福。“为他人”并不难做到,只要时时在思想上对自己有这个要求,事事想到多给别人一些方便,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为他人”又要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不是赶时髦的,要一辈子做下去。
一味地提倡“为他人”,是不是绝对不为自己了呢?不是的。不为自己是不可想象的。“为他人”是后天培养的高贵品德,而“为自己”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要改造,要控制,控制到合理的、合法的程度和范围,也就是有一定的“度”。完全不为自己是办不到的,是不现实的。对那些更关心自己切身利益的选择,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为自己”是人性的特点,如能妥当地加以引导,可以成全许多有益的事情,使社会生活更有序,更安宁,更和谐友好。
“为他人”与“为自己”在特定条件下,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一对矛盾概念。有时候,“为自己”也是“为他人”,有时候“为他人”也是“为自己”。比如蒋筑英,风华正茂的年龄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假如他稍微为自己的身体想一想,适当休息休息,他也不会死那么年轻,也会对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现在有一个已经引起社会重视的现象,就是一批中年知识分子,工作担子过重,家庭担子过重,普遍存在“心累”的危险。如果他们适当地“为自己”想想,对国家对家人——也就是对他人反而好处会大得多。许多情况下,善待自己其实也是善待他人。
在审判罪犯或争取罪犯伏法、立功的场合,常常听到“好好为自己想想”的训导,这是用“为自己”的手段,达到减少伤害他人的目的,实质也是为家人,为社会,达到“为他人”的效果。
在英吉利海峡,矗立着一位船长的雕像,他叫阿尔威,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人们不会忘记他?因为在那次海难中,在他的指挥下,秩序井然地救起了所有60个人,而独独忘记了他自己——他和玛丽克客轮一同沉入了海底。阿尔威船长就是这样一个只为他人而忘了自己的英雄。
“为他人”是全社会提倡和褒扬的品德,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前提下的“为自己”也是正常的公民品行,两者只要处理适度,就可以造成一个“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美好祥和的社会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