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很笨的人和很聪明的人,都只占万之三左右,其余绝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聪明的。上海有科学家经过30年的跟踪调查证明,成就很大的人和没有什么成就的人,他们主要的差别,不是谁聪明不聪明,甚至没有成就的人比有成就的人还聪明得多。是什么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呢?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因素,主要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发明蒸气机的瓦特,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进化论的鼻祖达尔文,戏剧大师巴尔扎克,文学泰斗高尔基,还有鲁迅先生,华罗庚,茅以升……他们都不是很聪明的人,甚至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考入清华时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门卷子的总分才只有25分。其实,这些都不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能获得成功,主要因为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毅力,能吃苦,能忍耐艰苦环境的磨炼,有不达目的不止的恒心。
智力因素主要是先天决定的,当然,后天也可以训练。老百姓都知道脑子越用越灵的道理,证明智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吃了脑白金就聪明”,“吃了黄金搭档就打一百分”,这就有些夸大了。真正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的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就是情商,还是个人奋斗,矢志追求。聪明和笨是可以转化的。中国古时候有“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说法。华罗庚读初中时数学不及格,但是他后来勤奋呀,所以成了大数学家。陈景润说话笨头笨脑的,但是他执著呀,草稿纸都用了几麻袋,走路碰到电杆上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饭都忘了吃,觉也忘了睡。所以,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这是由笨变聪明的例子。
由聪明变笨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安石说的仲永的故事,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大家都知道。现代也有这样的例子,中国科技大学就有勒令退学的少年大学生。那是因为他读大学以后变懒了,贪玩了,用进废退嘛,脑子也就变笨了,考试也就多科不及格了。
总之,笨人和聪明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聪明人变笨的催化剂是懒惰,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笨人变聪明也有催化剂,就是勤奋、有理想、自信执著,不断追求。比尔·盖茨曾经教育自己的女儿:认真读书,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从小就树立信心,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有能力面对任何挑战。比尔·盖茨说,你做到了这些,你就也能成就“神话”。可见,只要努力,又勇于争取,不是纸上谈兵,那么,人人都能变成聪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