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是汉文帝时代的政治家文学家。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二十出头就受到汉文帝赏识,先当“博士”,随后不到一年又被破格提拔为“大中大夫”。由于贾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汉文帝还打算把他提拔到“公卿”的位置上来。可是一些王侯重臣嫉妒他,诽谤他,使汉文帝渐渐疏远了他,后来就把他搞到长沙去当长沙王的老师。贾谊十分委屈,路过湘江,触景生情,就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来寄托自己的悲愤。三年后调回京城也没有被重用,只当了梁怀王的老师。于是,贾谊郁郁寡欢,忧愤成疾,只有33岁就死了。
对于贾谊被埋没的事,历来人们大多同情贾谊,指责汉文帝没有识才用才。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汉文帝,贾谊自己也有责任。贾谊有志向,又有满腹经纶,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是,他遇到了打击,不能豁达大度,气量狭小(忧愤成疾就是证明),又不能在功臣宿将们当中周旋应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就是见识不足,经验不足了。再加上有些性格孤僻的毛病,不能应对时局变化而牢骚满腹,忧愁悲伤,这样一来,他的那些治国兴邦的好建议,叫谁采纳呢?他的才能又能叫谁来赏识重用呢?
毛主席曾经说过,领导干部的责任有两个,一个是出主意,一个是用人。现在市场经济时代,不只是党和政府识才用人,还有公办和民办的企事业单位都要识才用人。一个管理者,必须会识才。识才的标准,除了传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道德水平之外,又有了新时代的新要求。一要靠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创造集体的辉煌业绩。二要开发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释放潜藏的能量。三是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相信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四是要塑造高素质的队伍,把培育人,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五是凝聚人的合力,把每一个人当作机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不仅要研究和提高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素质,还要研究和增强整个机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这就是当今社会人本管理的思路,是现代识才与爱才的理念。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是现代识才、爱才、用才的精髓,这是二千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代不能比的。
人才本身也要有显示自己才能的能力,要有自荐能力。你是千里马,这里一时间没有伯乐怎么办?就要靠自己推荐了。贾谊的缺陷就是缺乏自荐的勇气和能力,自己埋没了自己。其实,古时候就已经有毛遂自荐的故事。现代不包分配了,学校搞推荐,主要还是自荐,自己把自己的本领用简练的语言告诉用人单位。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显示出卓越的本事。你想求职就要大度。别人暂时没有看到你的才能,不要着急,不要埋怨,不要消极,表现出你的才华和忍耐力,别人自然会看到的。是石子,不要幻想变为玉;是玉,终究有一天会放射光华。自己积极主动地显露,不要自暴自弃,自己毁了自己。另外,没有耐性,那种盲目地频繁地换地方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唯一有用的办法是相信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就要坚持再坚持,在坚持中积蓄力量,在坚持中显露自己的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