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中山东征驱陈贼 少帅初战露军威
1924年冬,蒋先云黄埔第一期毕业。由于他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令蒋介石十分满意,遂留校带兵,先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后兼任警卫营长。
孙中山为扩大国民革命军的力量,决定成立黄埔军校学生军,后通称“黄埔校军”。蒋先云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指挥官。
这时,广东还存在军阀割据的局面。孙中山已在广州组织大本营,与北洋军阀政府抗衡。而在广东境内真正拥护孙中山的军队为数不多。广州以东以南地区,被背叛孙中山的陈炯明的部队所盘踞;在广州及其附近的军队,如杨希闵的滇军、刘震寰的桂军以及粤军的一部分,都是军阀部队,割据地盘,把持税收,设捐设赌,做尽坏事。
侵占香港的英帝国主义极力策划和支持买办资本家陈廉伯在广东组织商团,他是个右派分子,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这些军阀、买办对于正在广东发展的革命势力极端仇视,做梦都想推翻广东革命政府。
1924年10月,陈廉伯暗中勾结陈炯明,利用商团名义,在香港购买大批军火,运来广州,阴谋暴动。
蒋先云得令,率领警卫营,乘军舰前往沙面,在白鹅潭拦截载运军火的一艘丹麦轮船。军舰快速驶向货轮,学生军鸣枪警告,货轮停了下来。
先云指挥两个连飞速跳上甲板,先云拔出手枪大声命令:大卫注意,转向驶往黄埔岛,军舰随后监视,丹麦货轮乖乖地驶向黄埔,学生军在先云指挥下,紧张而有序地将全部军火搬运到黄埔军校。
先云第一次指挥较大的军事行动,便不费一枪一弹取得全部胜利。蒋介石十分高兴,说:“我没有看错巫山!”
陈廉伯和陈炯明火冒三尺,两次组织罢市,要挟发还这批军火。
10月10日,广州群众集会纪念辛亥革命胜利十三周年,黄埔学生兴高采烈,与市民欢庆一堂。先云指挥警卫营保护孙中山、蒋介石,广州城内喜庆洋洋。突然枪声发作,群众受到惊吓而混乱。先云当即发动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和左派学生,维持群众秩序,一面派一个排的兵力,护送孙中山、蒋介石回总统府。
枪声从何而来?原来是驻广州的英国总领事向国民政府提出了最后通牒,公然以武力威胁,企图要回那批军火。10月14日,孙中山成立镇压商团的革命委员会,自任会长,廖仲凯、汪精卫、蒋介石为全权委员,下令讨伐叛逆。
中国共产党发动黄埔学生军、广州工团军和农团军镇压商团叛乱,蒋先云指挥警卫营战士奋勇当先,广大市民群众热烈声援,商团武装陷入困境。
学生军沿观音山麓向西关发起攻击,又派小分队从横街小巷用木梯爬上屋顶,越进西关,从商团武装背面夹击。友邻部队又用火攻,使西关街坊堡垒变成一片火海。商团武装的防御阵地被突破以后,纷纷弃械逃窜。陈廉伯见势不妙,逃至沙面英国领事馆,请求避难。
至此,商团叛乱被彻底平息。这次平定商团叛乱的战争,蒋先云初步展示了军事指挥才能。而陈炯明则转入背后,蓄谋着更大的叛乱。
当时,陈炯明和他的盟军,总共有八九万人,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威胁最大。
早在1924年孙中山北上前后,陈炯明就准备打回广州,消灭革命政府。这回又与商团勾结作乱,实是革命政府的一大祸患。
为了消除这一隐患,中国共产党积极倡议东征,并且在黄埔三千多学生军中作政治宣传,以蒋先云为首的学生军,成为东征的主力。
蒋先云在党支部动员大会上号召:“同志们!我们这次奉令讨伐陈炯明,是为粤东劳苦大众解除灾难,是保卫国民革命政府的正义之师。我们要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死,奋勇杀敌!同志们,为主义献身的时候到了!”蒋先云的号召,使得群情激昂,再加上青年军人联合会会员和左派学生的积极响应,黄埔学生军成为东征中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生力军。
这次东征,黄埔军校学生军从学校出发,经虎门、东莞、平湖、龙岗,最后到淡水至平山,历时半月,驱敌数百里。由于学生军训练有素,觉悟高,作战目的明确,勇猛强悍,加上有彭湃领导的东江农民军配合作战,先云领导的第七团进攻一直比较顺利。
但到3月12日这一天,陈炯明叛军林虎部一万多人忽向棉湖反扑。守棉湖的革命军只有一千多人。蒋介石乱了方寸,何应钦惊慌失措,炮兵连长陈诚指挥的大炮也打不响,部队伤亡严重。
周恩来见此情境,挺身而出,一面命令蒋先云的七团向敌人冲杀,阻击敌人,一面登临崩山炮兵阵地视察。他发现陈诚畏敌逃跑,便亲自下令调整炮位,向敌开炮。战士们看到政治部主任亲临前线指挥,勇气倍增,六门大炮齐发,把敌人的指挥部打坍,敌指挥官当场毙命。
这时,先云发起政治攻势,拿起铁皮话筒,向敌人大喊:“……你们已经无路可逃,何必为陈炯明卖命,他是一只吃乡民血汗的豺狼,投降吧!跟着国民革命军,实行三民主义,有自己的田种!”有一些叛军弃枪而逃了。
赶来增援的叶剑英,率部从敌后攻击,终将来犯的林虎部队一举击溃。
这次战役以后,东征军奋勇前进,势如破竹,敌人望风披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行辕逝世,噩耗传来,全军上下,无比悲痛。东征军指战员们化悲痛为力量,作战更加英勇,三月下旬将陈炯明残部驱出广东,第一次东征胜利了。
第一次东征也是蒋先云第一次带兵打仗。先云待士兵亲如手足,“抚之如家人父子,虽新募之卒,日月即可为之效死。”郭沫若在一篇纪念先云的文章中说:“先云是最爱惜士卒的。他带领士卒有一种天才的手腕,无论怎样的新兵,只要经他训练一两礼拜,使人人都变为效命……。”
先云带兵,很重视政治工作,我们来看看他任三师政治部主任第七团团长时写的《敬告本团官佐》一文,就会明白,他的兵为什么能够不怕死,为什么能够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原因所在。
亲爱的长官同志们:
相处又及一月了,在这短时期中,虽然没有经过严重的枪林弹雨的战况,而餐风露宿的辛苦,总算是尝试过了。我很能从你们的辛苦中深认和钦佩你们的精神,然我对于革命同志的素习,是历来不愿去标榜我们的强处,只是严格的批评其弱点。因为革命者只有自己从精神上去表示努力,从工作成绩上去自慰,用不着空受他人无谓的嘉奖。只有严格的批评,方可弥补自己的弱点,训练和增进我们实际作事的能力。因此,我对于本团亲爱的革命的同志,只能沿其旧习,不客气的要求和评责。我相信本团长官同志最少也能知道我是革命的。我希望进一步认识我的革命性,尤希望各同志时时接受立在革命观点上的评责。
尽管自称革命是不够的,革命者是必要从工作上去表示他的努力,尤其是困苦艰难之中,枪林弹雨之下,更要能表示他能坚忍能牺牲的精神。否则,绝不是一个真实的革命者。本团是脱胎于旧军队,我未始不知道诸同志的困苦艰难,可是,我同时相信诸同志是忠勇于革命的青年。青年的革命者,只可缺少作事的经验,绝不应当缺少作事的精神。我们要以勇敢的坚忍的能牺牲的精神,去训练我们作事的能力,增进我们作事的经验。人们不是生来即是能作事的,生来即不怕死的。任他什么事体,最初必免不了许多的困难,令人难干,令人胆怯。但是有了大无畏的精神,决没有打不破的困难和艰险。作事是学会的,孩子是跌大的。诸同志在最近的工作中,是不是有了这种感觉?
自信是勇敢,最能牺牲的还不够,必要具有临事不惧和沉着的修养。天下没有大不了的事。经过多了,自可习以为常。遇事先要沉着。能沉着才能确实去观察,观察确实才能有确实的判断,判断正确才能有坚定的决心,决心坚定则胆自壮,气自豪,什么也不怕。要知道部属是以长官为意志的,长官心怯,部属则不戮心寒。治军者重胆大心细,但必先胆大,而后能心细。胆怯没有不心慌的,心慌则什么也谈不上。只忙着生命一件,这才真所谓天下无事,庸人自忧!亲爱的革命的长官同志们!我们是知道革命理论的。我们是受着革命的训练的。我们不努力,不奋斗,不牺牲,不沉着,部下没有训练的士兵,怎么办?善于带兵,决不专靠军纪来管束士兵,决不专靠几元饷洋来縻系士兵,更不能专以空头话来鼓舞士兵,必要以革命的精神影响士兵,平时官长能努力,士兵没有不服从的。战时官长能身先士卒,士兵决没有怕死的。我前已说过,只要舍得干,天下没有干不了的事!革命者必先能顾虑党国的前途,而后及于自己。我们要自信为革命者,能容得我们怕困苦怕危险吗?本团第十连连长董振南、参谋邓敦厚、前第四连连长畏死潜逃。此类假革命者,当不足以言党国,然其如自身前途何?他们即幸而有命,还能再作人吗?虽生犹死,何以生为!亲爱的革命的长官同志们!“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下无难事,只要舍得干,望诸位同志振作起来,共相奋勉!
团长蒋先云
五月七日
这封信是针对排以上长官讲的,体现了先云“治军先治官”的思想,也体现了他“治军先治‘心’”的思想。
先云重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视对军队干部的教育。在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自己的军队,更没形成治军的系统的理论。后来毛泽东的“党指挥枪”的理论和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思想,应该说,与先云当时治军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是不谋而合的。如果先云不是英年早逝,他将是我党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是无可怀疑的!
其实,在第一次东征以后,先云“少帅”的美誉就在黄埔校园传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