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漂流中,那些束之高阁的私人藏书可以发挥更大的文化和知识传播的价值,契合了循环经济时代的节约理念
11月1日举行的株洲读书活动月有一个新创意:图书漂流。读者不需借书证、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只需凭有效证件,依照图书漂流规则即可取阅喜爱之书。每本放漂的书内将会夹着一张漂流卡,上面有书名、取漂人、取漂时间、取漂地点、回漂时间、回漂地点等信息。
图书漂流,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
在读者感叹图书越来越贵、闲暇越来越少的时代,图书漂流活动无疑开启了一个新颖的阅读空间。那些束之高阁的私人藏书可以发挥更大的文化和知识传播的价值,图书的反复利用也契合了循环经济时代的节约理念。同公共图书馆比起来,市民自愿参与的漂流活动。因为这多了一层神秘和浪漫,多了一分文化的体验。
试想一下,街角的某个长椅上,安静地躺着一本书,你拿起来阅读,读到的不仅是一本书,还有这本书曾经漂流的历程,读完后放漂,接着又会有人拥有与你一样的心情。“捡”到书是一种幸运,放漂也充满了喜悦。
行走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陌生人,就这样神奇地被串联了起来。图书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所承载的知识与故事,更是寄托了一段奇妙的机遇。在寒冬即将来临之际,滑过书页的指尖,触摸到的不只是铅字印刷的字体,蔓延开来的更是种种欢欣的幻想。
当然,针对其他城市图书漂流所遇到的诚信危机,我们也不无担忧。但我们更愿本着相信与分享的态度,希望“漂友”遵循“爱要释手”的游戏规则,一起来见证图书漂流的奇妙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