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洞位于新田县城南24里,境内有千姿百态的石峰群山,有数条小溪从田洞中穿流而过,山青水秀,风景迷人,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石羊山水甲桂林之称。其中最为壮观的武当山,石灰岩遍布全山境,形成秀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有雄伟多姿、犬牙交错、形态各异的群峰108座,主峰白面峰下有建于宋朝时期的佛殿庙宇遗址。
石羊境内有风景迷人、久旱不枯、大雨不浊,清洌甘甜的鹅井泉水,有建于咸丰年间地势险要的古代军事要塞(石古寨)遗址,有令人刻骨铭心、见证历史变迁的水打莲花,有神话般传奇的将军脱帽山、大马砠和拴马墩,有建于明朝雄伟壮观、鳞爪飞檐的八角凉亭,有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古代居民,有幽、奇、险、绝的石山岩洞无数,有建于明朝仙景般的寺院旧址景仙寺,有栩栩如生、回味无穷的民间故事,有辽阔壮观、一马平川的万亩优质烟基地石羊古洞等等。石羊风光可谓既古朴典雅,又如诗如画,走近她,犹如投入了一位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少女的怀抱。
石 羊
相传石羊洞原本是平原地区,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为防卫匈奴入侵,下令在北方修筑长城。圣旨一下,黎民遭殃,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为修筑长城累死民工无数。
时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下凡采药、见百姓如此苦难,便动了慈悲心肠,决定救苦于民众。她摇身一变,变成一位老太太,在每个民工扁担上插上一根绣花针,因而民工挑土担石就不累了。此事被秦始皇知道了,便把民工们的绣花针全部收集起来,命铁匠打就了一根万节钢鞭。秦始皇拿起钢鞭一扬,说也奇怪,只见一座大山就像一头牲口似的朝修筑长城的地方移去,秦始皇十分高兴,便把所有民工都放回家去,自己用钢鞭赶山修筑长城,华北地区的山被赶完了,成了平原,建造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达5000多公里的长城,有效地防御了匈奴的侵略。
秦始皇为筑长城奔忙了数年,但他仍然想修筑更长的城墙,对赶山筑城墙之事仍未放松,便将此事委托给一位将军。将军领旨后,就到全国各地去赶山筑城。一天,观世音菩萨又下凡查看人间万事,见将军正赶着群山团团转,她想一旦再继续下去,乾坤将永久不得安宁,现在长城已修一万余里,也该是收回钢鞭之时了。于是她便施法稳住了山群,自己则变成了一位老叟,出现在将军面前。将军不见了山群,非常着急,看见老叟便傲慢地问道:“看见我的羊群了吗?”老叟答道:“羊群倒没看见,一群石山却在移动,现已被我定住了。”将军大怒,挥鞭朝老叟打去,可老叟眨眼就不见了,山群又出现了,将军又去赶山群,可山群却再也赶不动了,将军急了,挥鞭朝一座石山打下去。只听得一声巨响,石山被劈成两半陷入地下,只剩下两个小山顶,活像一个畔蛤(后来人们称之为畔蛤砠)。忙了一阵,将军满头大汗,便下马休息,他脱下帽子,把马栓在一个石墩上,把钢鞭扔在地上,马却不安分,把马鞍甩在地上。说也奇怪,马鞍、将军帽、栓马墩和马瞬间都变成了石山,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鞍峰、将军脱帽峰、栓马墩峰、马儿砠峰。那万节钢鞭则变成了一条石板路,北通永州府,南至广东连州。这时将军才意识到是神仙下凡、天意难违,自思已无法回复皇命了,不如出家为僧。他见不远的北方有一座山峰,高耸入云、雄伟壮观,于是便来至山下。见山峰果然秀丽,意欲在此山出家修行,便步行上山。怎奈山高坡陡,行至半山腰,感觉十分口渴,只见两位老人正在下着四方棋,便上前问道:“老头,哪里有水喝?”两位老人见有人打扰自己下棋,已有几分不悦,加之来人不讲礼貌,便置之不理。将军又问,一位老人烦了,便漫不经心地答道:“后山有水”。将军急忙朝后山找去,并未发现有水源,但口渴难忍,便跺脚叹道,莫非天要绝我么?说也奇怪,他那一跺脚,脚下却踩出了一个洞来,洞中立时有泉水溢出。将军弯腰喝了一口,甘甜可口,猛然省悟,此必神仙所助。他立即朝天拜谢,随后便上山修行去了。观音菩萨见他有意改恶从善,诚心修行,便点化了将军,兴修佛殿、普渡众生,从此香火源源不断。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将军,就把将军踩山的泉眼口叫做将军印,将军建立殿堂的山峰叫白面峰,(因不知将军姓甚名谁,只知将军人长得白净,所以叫白面峰)。这虽是民间传说,但石羊群山尽是石山,而且大多形似山羊,故石羊之美名由此而来。诗曰:
白面峰面白,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武当群峰山高奇险,历来有众多僧侣在此修行,最早的佛殿建于宋朝时期,位于主峰白面峰下,占地面积约5亩。明朝、清朝为佛教鼎盛时期,最多时有僧侣600余人,明朝和清朝嘉庆、咸丰、道光等时期均重修过佛殿,并新建了数座佛殿。武当群峰现存有石牌百余块,记载了不同时期宝贵的历史事实,但由于年深日久,风雨侵蚀,很多字迹都无法辩认了。
有诗为证:
武当群峰好风光,宋僧慕名建佛堂;
积德行善无数计,留得后世美名扬;
白面峰上僧侣住,神话传说留人间;
石羊山水赛桂林,新田八景它占先。
鹅 井
石羊境内共有泉井149眼,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石羊人民。在众多的泉井中,数鹅井最为美丽,米井最为神奇,清山泉最为可贵。
诗曰:
青山脚下一泉清,怪石屹立井中心;
山青水秀美如锦,鸟语花香留恋人;
游鱼可数井中戏,寒冬瑞气凝祥云;
古时仙鹅曾戏水,故有鹅井之美称。
又诗赞曰:
自古鹅井四季泉,四季常流稀少见;
旱焦尘土流不减,雨倒昆仑量不添;
泉水冬暖夏又凉,旷世一绝堪欣赏;
四面青山林木盛,绿水青山好风光;
慕名游客万万千,皆称世外一桃园;
井中泉水任饱食,甘甜可口腹不涨;
灌溉良田千万亩,造福人类表不完;
鹅水若得善利用,家乡更美笑开颜;
党政英明人心向,开发鹅井奔小康;
万众一心合力干,定教日月换新天。
鹅井位于石羊镇龙眼头村,面积约五亩,井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流量约三个立方,四季不增不减,故有“旱焦尘土流不减、雨倒昆仑量不添”之称。井中有白石36处露出水面,酷似白鹅戏水,故得鹅井美名。在《辞海》中注释“鹅”字时:“新田有个鹅井”指的就是此井。鹅井在民间流传着一段佳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鹅井的位置是一座石山,这山虽然不大,但很壮观秀丽,不但石头生得千姿百态,而且山上的林木也甚为茂盛,风景异常优美。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小石山下,人们曾多次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出现。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年轻人来山中砍柴,砍着砍着,忽然听到有人喃喃地说道:“天气真热,口真渴也”。砍柴的年轻人抬头一看,见一位老者白发苍苍,手柱拐杖,慢慢地朝他砍柴的地方走来。年轻人向老者招呼道:“老伯好!”老者回答道:“好,好。就是口渴了,有没有水喝?” 年轻人说:“老伯,我从家里带来了一竹筒水,是准备用来解渴的,老伯若口渴了,您就来喝口吧!”说着便把装水的竹筒递给了老人,老人说:“谢谢你了”。接过竹筒就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一口气就把竹筒的水全喝干了。老人手里拿着空竹筒,不好意思地说:“真是对不起,我实在是口渴了,把你的水全喝干了,你若口渴了怎么办?”年轻人说道:“老伯快别这么说,一竹筒水算得了什么,我若渴了,可以回家去喝,反正离家不远,你是路过之人,难得一次相会,也是有缘。”老人说:“我看你是一个难得的好心人,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今天我喝了你用来止渴的水,我该如何谢你呢?”年轻人说:“老伯您若这么说,我就不好意思了,再说晚辈孝敬老人也是应该的嘛。”老人说:“好,难得你这么心善,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来,我们在这树荫下谈谈心吧!”年轻人说:“好呀。”老人说:“年轻人,你看这地方这么好,你的意思是要一千家火的好?还是要一千家水的好? ”年轻人不解其意,便问道:“要一千家火又怎样,一千家水又是何意? ”老人说:“要一千家火就是能有一千家人的大村子,一千家水就是能有一千家人用的水。”年轻人说:“若能有一千家人的大村子当然好,但如果没有水喝也是不能安居乐业呀,倒不如有一千家人用的水好得多。”老人说:“小后生,你小小年纪真有远见,我带你到那边看看。”说着便拉着年轻人往大山脚下走去。他俩来到大山脚下,老人指着年轻人砍柴的小山说:“看,那就是你想要的千家水。”说着老人用手指着小山连点三下,只见小山慢慢地沉了下去,只露了一点点小山尖,只听得哗哗的水响声,一股泉水从大石头边涌了出来,瞬间就把小山淹没了。年轻人看得呆了,当他回头看那老人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这时,年轻人才醒悟这位老人原来是神仙。
自从有了这口井以后,下游田的灌溉就有了保障,而且这口井是四季长流,冬暖夏凉,清澈见底,吹风时掀起白花花的微浪,所以人们就叫它白水井,井旁边的大石山就叫白水凹(现在也是这样称呼)。
又过了好些年代。一个严寒的冬天,有位猎人在山上寻找猎物,他走遍了好几个山,也没有找到一点猎物。当他来到白水井上边的小山坡时,看见白水井里一大群天鹅在井中戏水。猎人心想,运气来了,那一群天鹅至少也能打上几只吧?他急忙提着猎抢跑来,到井边定神一看,说也奇怪,他刚才看见的天鹅竟然都变成了石头,井中的水还在荡着微波。猎人心中暗思,这分明是仙鹅戏水,见人来了,就变成了石头。猎人把这事说给别人听了,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后来人们就把白水井改名为鹅井,鹅井这个美称一直流传至今。
景 仙 寺
景仙寺位于龙眼头村,建于明朝年间,占地十余亩,盛旺时期寺院规模较大,有佛殿两座厢房三座。最后一任方丈名曰方明,圆寂后,寺院由于年久失修,至解放初期已破烂不堪,倒塌殆尽,遗址上建景仙小学。景仙寺后山有岩洞,洞内长300余米,钟乳石奇形异像,比比皆是。
传说明朝皇帝朱洪武是个孤儿,是一个寺院的方丈把他抚养成人。朱洪武长大后做了皇帝,他为报答寺院养育之恩,便下旨全国建设寺院,三里一寺,五里一庙,景仙寺就是在那时建起来的。建寺人是一名得道高僧,他在云游时,见一座石山是月亮形,时明时暗,山脚下的几棵大柏树就像月亮上的槐阴影,于是他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建寺院,建寺初期由于资金比较困难,香火也不大旺盛。
一天,有十八位挑着盐箩的人来寺院借宿,口称是挑盐的商人,方丈满口答应他们留宿,并以斋饭招待。当天夜晚,大雨下了一整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未停,那十八个商人对方丈说,天气不好,道路泥滑难走,他们只能把担子寄放在贵寺院,但待天气好转,再来寺院挑盐,托方丈为他们保管盐箩。方丈答应了。一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直到第二年春天,还不见那些人来挑盐箩。方丈心中疑惑,也不知盐箩里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于是便打开了一担盐箩查看。这一看让方丈大吃一惊,只见盐箩里装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打开其它的十七担也都一样。当天晚上,方丈做了一个梦,天上的十八罗汉对他说:这银子是他们奉玉帝旨意送给寺院的,要方丈专心向佛,光大寺院,方丈醒来立即带领寺中和尚拜谢天恩。
从此,寺院便日益兴旺,到后来发展到三百多个弟子,并重修了佛殿,远近闻名,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一天,方明和尚(最后一任方丈)在山门口散步,猛抬头见大殿后升起一道烟雾,直冲柏树上方,绕着柏树转了几圈便朝向南面天空冲上了云霄。方明方丈见状叹了口气说,寺院气数尽矣,可悲!可悲!不久,方丈园寂了。方丈出殡时非常隆重,共出了十八副棺材,当时的人也分不出那副是真的,据人们估计,那副真的必定有很多财宝。
景仙寺佛殿传说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行善者殃,乃祖宗之余殃,殃尽必昌;下联是:行恶者德,乃祖宗之余德,德尽则灭。横批为:善恶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