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龙,是清代道光年间湘、粤、桂瑶民大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关于这次起义,清代已有论著,近现代也有不少学者写了专著。但对于赵金龙本人及家族,研究的却很少。因无遗存的赵氏家谱,所以,本文根据现藏档案资料,特别是起义参加人的“供单”,专题考证赵金龙家谱。
一、起事前赵家三代总人口
据清档案载:赵金龙生于清乾隆44年(1779年),就义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时年53岁1。他原住湖南新田县,因是过山瑶,所以“先由新田、蓝山迁居江华县锦田之大龙四十余年”;起义前十三年,“又迁至长圹坪与弟金旺分居”。2赵金龙领导两河口起事时,他的“父母已故”。3其母葬苋菜崎,祖父死后葬于长圹坪4的蜂王过坳5。赵金龙有“弟兄四人”,他居第二。其“哥子”早亡,三弟即赵金旺,四弟赵金乔早年曾与地方官吏打过“山林”官司,也“早亡故”。赵金龙还有姊妹三个6。大的“嫁蓝山县瑶人邓宗林为妻,久已亡故”,老二“早夭”,老三“嫁江华县苦竹冲瑶人赵幅乔为妻。”7赵金龙配妻“盘氏”8,共生四子一女,即赵幅金、赵幅银、赵老三、赵满仔和赵三妹。起义时,赵金龙的长子赵幅金,23岁,配妻黄氏,生子赵老大,(已夭亡);次子赵幅银,20岁,配妻盘氏,生有一子,“未满一岁”9;三子赵老三,10岁;四子赵满仔,7岁;女赵三妹,12岁。赵金龙之弟赵金旺,起义时51岁,配妻盘氏,“有一子赵幅才,聚(娶)妻赵氏”,“还有养子赵幅德,聚(娶)妻李氏”。10因此,起义前赵金龙一家共有10口人,其弟赵金旺 家共有6口人,加上嫁到苦竹冲赵幅乔处的“妹子”,赵金龙之父以下的父系家族人口总计为17人。
二、起义中的赵家三代
赵金龙是一个大器晚成之人。传说他十几岁时都还没有学会说话,后来,在一个邻居老伯的耐心教育下,不几年他就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精明能干的人。他善习武、性刚强、好交际、爱打抱不平,在瑶民中素有威望11,“曾任管瑶头人”12。所以,“道光中瑶人入江华易银,贾人夹锡与之,觉而往请更之,反怒怨骂。瑶人归,集十余人复往。贾诉县官,称瑶劫掠,尽捕下狱。于是瑶人怒起,杀奸贾,推金龙为首。桂阳、新田瑶应之。有党徒数千”13。
赵家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家族。他们“刀耕火种”,不断摆脱生活逆境、谋求生存。因而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他们便出新田、过蓝山,最后迁到江华留居14,此是一般家族所没有的。赵家又是一个坚持真理、敢于与黑暗势力做斗争、从不屈服于官府的家族。早年,赵金龙就“曾与民人曾姓因命案争讼”。“赵金乔亦于早年与盘姓争山搆讼,经县审讯,将山断归”赵家管业。“赵金旺从前与人争角,在锦田所巡检衙门告过,巡检并没审断”15。至“道光十一年冬”,赵家的反抗精神几乎全部体现了出来,他们的斗争由自发转向了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赵金龙于道光十一年“七、八月间”开始聚集力量,“习做师巫、请神跳鬼、供奉小木菩萨。又置木印一个,铁铃剑一口”。向瑶民们讲述清廷昏庸无道、官府残酷地剥削压迫瑶民,大家应该起来斗争的道理,“起意造反”16。此时,湘南瑶区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确也异常尖锐复杂,瑶民们不得不起来反抗。其主要原因有四:第一,政治上的“改土归流”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了瑶民的不满;第二,诸如“重利盘剥”等经济上的残酷剥削,使得瑶民无法生存;第三,连续的洪水、干旱和瘟疫使得瑶区赤地千里;第四,“易银事件”和“会匪”奸民屡劫瑶寨牛谷等事件,是湘南瑶民起义的导火线。所以,瑶众“以金龙为诡异,推为首领,令缝人绣旗袍,择日大会,即杀缝人师徒以祭旗”17。腊月“二十九日”,赵金龙“携带木像、木印、铃剑等物,率领众瑶”同“赵金旺及儿女亲属”出山。“先在两河口、锦田冲等处,将平日抢窃瑶山包谷的邓潮相、邓潮英们杀死”,“烧毁房屋”18。赵金龙身穿“绣有金龙王三字”的“黄袍团补服”19,开始称王。“又叫瑶人赵明凤书写告示,张贴村市上,有‘金龙元年’字样”。“又制红、黄等旗,叫人执持在前引领”20,浩浩荡荡杀奔官府。
道光十二年正月初三,江华县知县林先樑、永州镇左营游击王俊带兵到瑶区镇压义军。赵金龙与广东瑶首领唐儿、唐三、唐四等人几番商讨、周密部署,于初五、六日在洪江冲、黄竹寨等处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杀死清兵乡勇46名。首战告捷,显示了赵金龙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义军队伍由六、七百人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在赵金龙的带领下,赵家还于正月十三日前作出与清廷彻底决裂的决定。赵金龙正式称皇,用“大木牌”书写告示21。内容为:“出示,赵皇爷登殿,天下万民我子孙,遵我金龙皇者未斩,若不扶者,将近杀远,一应诛灭。金龙元年正月十三日出示”22。
永州镇鲍友智、衡永道高翔麟闻讯后,急忙带兵到瑶区镇压义军。为保存实力,赵金龙指挥义军避开强敌、退出长圹根据地,过九嶷、入“五水瑶山”。正月二十日,鲍友智见剿不灭义军、又捉不到赵金龙,便气急败坏地烧毁了大龙山所有瑶房,挖掉赵金龙祖父的坟墓23。
赵金龙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当即命令各大员带重兵前往镇压。湖南巡抚吴荣光于正月二十五日赶到永州。湖广总督卢坤于正月二十七日自武昌赶往湖南。湖南提督海凌阿于二月初三到达永州,后又与宝庆副将马韬带兵于二月十四日逼向蓝山。赵金龙与唐儿等巧设埋伏、以逸待劳,命令部分义军乔装乡民、诱敌深入,利用滂沱大雨、道路泥泞、车马难行之机,将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清军一网打尽。当场击毙提督海凌阿、副将马韬等清军要员,全歼其余清兵,缴获清军大量枪、炮及辎重。取得了祠堂墟大捷24。现在,“金龙出大洞,海马归池圹”的歌谣仍在湘南瑶区广泛流传。
祠堂墟大捷后,赵金龙大得人心,湘南各地瑶民纷纷响应。不几日,共计义军“将万”。并分为三股,“犄角出没”,“势益张”25。其中赵金龙与唐儿率江华锦田各寨瑶军为一股;常宁枫木坪瑶首赵幅才率常宁、桂阳瑶军二、三千人为一股;新田毛票山瑶首赵文凤与赵幅明率领新田、宁远、蓝山瑶军二、三千人为一股,“出没无常”26,打得清军晕头转向。
为集中力量,赵金龙率军北上,欲与赵文凤、赵幅才各路义军会合。路经宁远王朝应户、骆伯九户时,赵金龙巧用“传法”的方式,一次诱杀土匪“数十辈”27。为当地乡民清除了匪患。
二月二十四日,新田知县王鼎铭带领兵丁“赴卡隘堵防”义军。赵金龙率大军趋进,二十五日击杀知县王鼎铭一举攻占新田县城28。因县城城墙破旧,不易防守,加上大队清军围了过来,所以三天后,义军退出新田城。退出新田城后,赵金龙一家对起义的胜利仍充满信心。他们率军开始了小的运动战。“先由新田县的十字墟、窝圹窖,宁远县的界头铺、阳山洞,常宁县的罗家桥,桂阳州的小茶楼、弥勒铺等处山边往来拒捕,屡与官兵打仗”29。后又进据新田杨家铺。因义军所占关卡被破,所以,几日后,赵金龙率大军退出杨家铺,继续北上。
三月初,赵文凤率领二、三千新田义军从骥村、门楼下一带北上,到达白水洞时与赵金龙的队伍会合。赵幅才于三月初在常宁罗家桥战斗中牺牲后,其余部数千人由赵幅溃带领,退居大义山,后从大义山出发北上,在张家坳与赵金龙、赵文凤大队会合30。
由于万余清军和大量乡勇的追逼,二十四、五日,大队义军被逼到常宁羊泉镇。赵金龙“父子们在(镇内)江西会馆大屋居住”,为临时指挥部。他们令众瑶占住“街内”、“民房”、“店屋”,“在各房墙上挖成小洞”,从“墙洞放枪”,凭借墙垒杀伤清军。
四月初以后,清军剧增。可赵金龙一家并不灰心,希望突围出去“南往八排或北常宁,上衡州府”31,开辟新的根据地。但多次猛冲猛突未能成功。
四月“初九日早,官兵用炮轰墙”。用火弹、火药等优良武器围攻义军。义军战士伤亡惨重,很多房屋也被清军攻破。情况紧急。赵金龙一家决心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于是,赵“幅银在前”、赵金龙“居中”、赵幅金“之后”,他们带领全家冲出会馆、杀向敌人,开始了大突围32。
三、羊泉突围前后的赵家三代
羊泉血战中,赵金龙率军突围,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战士几乎全部阵亡。赵幅金“被(清)兵捉住”。赵金龙也被清军团团围住,他“用刀向戳”,用拳头打,清军纷纷倒毙,他也多处受伤,“血污满身”,最后赵金龙被清兵暗枪杀倒,英勇献身。其遗物“小木菩萨、铃剑”、“木印”落入官兵之手33。“赵幅银及各亲属,都被(清军)捉获”34, “解到衡州府”35。赵金龙之妻“盘氏与她幼子,不知生死下落”36。“赵幅乔夫妻”,未来得及参加起义。赵金旺一家,自“带了妻子”跟赵金龙“起事后,随赵金龙”“在江华、新田、蓝山、常宁各处地方,与官兵打仗”。“到了羊泉”,与“赵金龙各占民房一所”,与清军进行巷战。初九日突围中赵金旺“被(清军抓)获”,其“妻子媳妇不知生死下落”37。据道光十二年六月戊寅上谕载:“至卢坤奏称,已将逆子赵幅金、赵幅银、赵老三、赵满仔、逆女赵三妹、逆媳黄氏、逆弟赵金旺……共九口,委员解京”。
总之,自两河口起事到羊泉血战,赵家三代始终是英勇无畏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投降。为推翻腐败的清王朝,为瑶族人民的自由,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赵家三代虽然离开了世间,但他们留给瑶民们的反抗精神激励了千万个瑶家儿女站起来。道光十二年的一至八月间,广东的赵子青、房大第六,广西的盘均华等人又领导了广东、广西瑶民大起义。后来,又有雷再浩领导的瑶民大起义等等。在近代史上,赵氏家族的反抗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瑶族人民为谋求幸福和自由而斗争。
注(1)、(7)、(8)、(15)、(16)、(18)、(20)、(28)、(29)、(31)、(32)、(34)见《赵幅金供单》,现藏中国档案馆。
(2)、(4)、(14)、(23)、(24)、(25)见《平遥述略》上卷。
(5)、(11)笔者到江华大龙瑶山调查获得资料。
(3)、(6)、(10)、(37)见《赵金旺供单》,现藏中国档案馆。
(9)、(33)、(35)、(36)见《赵幅银供单》,现藏中国档案馆。
(12)见潘洪钢《明清抚瑶土官概说》,载《民族论坛》1990年第一期
(13)同治《桂阳直隶州志》第二十三卷,
(17)《蓝山县志》
(19)见道光十二年二月已卯上谕
(21)见道光十二年二月初五日湖南巡抚吴荣光奏报
(22)见民族类瑶族项、第10号卷第8号
(26)《圣武记》卷七
(27)《宁远县志》
(30)同治《常宁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