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歌
(一)
花鸟崽,背驼驼,
三岁娃子爱唱歌。
唱的什么歌?
唱的南门李大哥。
大哥穿皮鞋,
小哥打赤脚。
大哥家里享清福,
小哥野外把田作。
这个道理太不平,
快些分开各弄各。
(二)
郎在外面喊口干,
姐在厨房打姜汤。
郎嫌姐把姜汤打淡了,
姐说盐贵节省点,
淡淡姜汤得久长。
幼小时,常听大人们哼唱儿歌,为的是教孩子们学讲话,多是顺口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常听到母亲及邻居们在做针线活或闲谈中低声传唱的一些民谣,却颇有深意。及至成年后,常和农民打交道,经常听到他们有意无意吟唱一些山歌,这些山歌大多是低级趣味的骂人讽刺人的内容,但也有一些是反映社会现实,颇具健康情调的山歌。上面两首儿歌曾登载于1943年的《新田民报》。《新田民报》是当时的县报,四开土纸,单面石印,仅在县内发行。
民 谣
(一)救济布
救济布,一担担,一色色,
民夫挑运多辛劳。
公务人员每人分两丈,
保长、甲长都有中山装一套。
轮到小百姓,
只有眼光光,手吊吊!
这首民谣曾在当时的进步组织“新田县专友会”会刊上登载过,还配有一幅漫画。
救济布,是当时“战后国际救济总署”分拨给新田县救济物资中的一项。许多救济物资都是民夫从郴州肩挑运回来,民工的辛劳可想而知。除大米由政府分发一些给修路民工,牛肉罐头分给中学寄宿生一小部分外,其它的布、蛋、面粉、奶粉、汤粉、饮料等物资,老百姓均不沾边。
(二)上吊泄恨
十八大姐九岁郎,
夜夜抱你上牙床。
你是丈夫?你不懂事;
你是儿子?我不是娘。
你在那头呼呼睡,
我在这头哭断肠。
哭到鸡叫上吊去,
一根箩索送我见阎王。
明天早晨哦嗬喂,
要你全家来哭娘!
(三)抗婚诀姑
喊开门,点燃灯,
寻到大姑哭几声:
我家爹爹要嫁我,
隔壁满满做媒人。
过礼送来一只鸡,
还有铜钱十千文。
两边亲家见了面,
约定明天来抬亲。
今年我已十六岁,
那个痘麻九岁零,
站起不如桌面高,
瞎了一只左眼睛。
我今投河寻死去,
愿死不进他家门。
大姑大姑你莫哭,
哭声惊动他家屋。
大姑大姑你莫拦,
天亮我就去不成。
满姑投河已三年,
我去给她作替身。
请你转告我亲娘,
来世再报养育恩。
山 歌
(一)无米
喝捧凉水当点心,
去年无米到如今。
问我那么过日子,
山下野薯山上笋。 哦喂!
(二)交朋友
高山高岭种苞谷,
红的红来绿的绿。
哪个和我交朋友,
一回生疏二回熟。哦喂!
(三)挑盐
十七十八上广西,
一头鸭子一头鸡。
卖了鸡鸭打斗盐,
挑回新田换米吃。哦喂!
(四)逗笑
广西路上砂子多,
广西妹子打赤脚。
何不嫁我新田去?
三尺白布扎小脚。哦喂!
(五)削竹子
削根竹子当梭标,
腰间挂把砍柴刀。
连夜赶到千马坪,
跟随龙凤杀清妖。哦喂!
《削竹子》是汉族山民的语调,反映的却是昔年赵金龙、赵文凤率领湘南一带瑶族同胞为反抗清朝统治的大起义一事,可见当年的瑶民反清起义军中,确有汉族劳苦农民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