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好事。因为逆境成才,乱世出英雄。
逆境成才,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有不达目的不止的决心,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如果忽缺了这些主观因素,“成才”就是一个泡影,“英雄”也不可能造出来。
顺境更是好事。因为时代发展到今天,“顺境”才是成才的正常途径。革命的目的,发展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全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那么,后一代的成才当然应该具备比上一代更优越的条件。这种成才的顺境,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不必回避顺境而去刻意制造一个逆境来“培养”和“造就”后一代的成长。
顺境必须好好利用,才有利于成才。后辈站在前辈肩膀上眺望前程,下一代人利用上一代人创造的可继承的资源来完善自身,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防止旧错重犯,借鉴先辈成功的经验……这样,顺境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才具备了现代的意义,才能孕育有用之才,培育栋梁之材。
但是,今天逆境是不是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了呢?不是的。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存在逆境。相对落后的单位,相对贫穷的家庭,相对滞后的局部社会,对于具体的人来说,都可能是一种逆境。凡有出息的人,都应该振作精神,面对现实,转劣势为优势,变差环境为好环境。就是说,应该主动改造逆境,使它成为顺境。
当然,环境是一个大的社会范畴,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它的。更多的情况,更现实的办法,倒不如改变自己的适应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著名青年教育家魏书生有一条经验,对于顽皮的学生,他不受你的教怎么办?那就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直到把顽童教化过来。他说,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我塑造了学生,而是学生塑造了我。他说,我这些名声,这些荣誉,要不是这些学生变得优秀了,我能得到吗?
逆境和顺境是一对辩证的矛盾概念,顺逆相随嘛,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一个被麻将包围的家庭,这个环境好吗?当然不好!但是,偏偏就在这样的家庭出了优秀的大学生。他在悲伤、忧愁、怨恨的情况下,想起了列宁到火车站读书的故事。他想,一个领袖他难道没有安静的环境读书吗?他是到特别嘈杂的地方锻炼抗干扰的能力啊!他于是决意利用自己家里这个“绝好”的环境,对喧闹的麻将声充耳不闻,尽力克制,终于养成了在嘈杂环境中看书的习惯,养成了坚强的抗干扰的能力,在相对不怎么安静的课堂里,他就比别人学得恬静多了,他的成绩很快上升,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相对富裕,学习环境优越,好吗?如果溺爱,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家长代替做作业,缺乏毅力磨炼,一点点小小的苦头也经受不了,这样的“优越”环境,反而害了子女的成长。相反,有一个富翁苦心制造一个“逆境”让子女去迎合,这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必要。倒不如使顺境更加顺意,比如吃得更有营养,穿得更气派,买支好笔,配备一台好助读器……来得更实际,更现代化,更顺应历史前进的轨迹,从而使孩子成长得更快更茁壮。
一个有抱负的人,在顺境里固然可以干得很好,而身处逆境时,也应同样泰然自若地“自用其才”,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人家不重视你,或者有人压制、排斥、嫉妒、打击你的时候,或环境十分恶劣的时候,也不灰心气馁,仍坚持不懈,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分析自身的才干和价值,创造条件,何愁不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