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
第15节:"到北京去放羊"(1)
"到北京去放羊"
"到北京去放羊!"说这句话的不是疯子,而是一个叫谢宝的孩子。
2005年9月,在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白马镇我们同调查组的小周讲述了"哑女"的故事,小周听后感慨颇多。接着,他也向我们讲述了不久前,他到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辅处乡茶花村做专门调查时遇见的一个孩子,说到这个孩子,他首先讲了这句话。我们被这句话狠狠地撞了一下,至今,伤口还隐隐作痛。
春天,应该是姹紫嫣红的时节;茶花村,应该是长满茶花的美丽村庄。但是小周看到的却是一片穷山恶水,满目疮痍。
茶花村地处云贵高原深处,群山环抱、交通闭塞,有着与世隔绝的味道。村子的位置很高,小周和一个陪同人员,从山脚沿着崎岖的山路,一直爬坡行走,很多时候找不到路,就在草丛、荆棘丛中艰难穿行,一个多小时他们才到达那个村子。站在村口,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仿佛世界只有山,而只有这座山有人。
村子里很少能见到人,因为村子不像严格意义上的村庄,很散,也因为很多成年人出去打工了。沿着村里陡峭的羊肠小道,每隔几十米才能见到一户人家,房屋是木板作墙,油毡作顶,好一点的屋子上盖着草,或者几片陈旧的瓦片。村里见不到自行车,更别说摩托车,唯一可以称为车的是独轮的手推车。
陪同人员告诉小周,辅处乡是典型的贫困地区,而茶花村又是辅处乡的典型,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当地人一年到头靠吃苞谷、土豆和咸菜为生。
小周找到村长,村长一听是来调查农民工子女问题的,他立刻向小周说:"那去找谢宝这个孩子吧!"
据村长介绍,谢宝今年才8岁,母亲进城作保姆,已经两年没有回来了。父亲在邻县的小煤窑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孩子在家跟着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村长带小周到谢宝家时,谢宝的奶奶朱秀莲正坐在门口晒太阳,头发雪白、躯体佝偻,手里掂着一根木棒。
他们走到跟前,老人才发现有人来了。原来老人的眼睛不好,几乎睁不开,看不清楚东西。
村长站着和她说话,老人一直伸着头,侧着耳朵,说:"啊?啊?……"
小周意识到老人的耳朵也不太好使唤,便静静地看着她。村长趴到她耳朵前大声喊道:"有客人来了,城里的!"
第16节:"到北京去放羊"(2)
老人笑道:"哦!城里的,是孩子他娘的主子吗?"她居然把雇主看作当年的地主!
原来,请谢宝母亲作保姆的那家男人,春节后来过一趟,因为春节还把谢宝母亲留下照顾自己的孩子,男人感觉很抱歉,所以特意利用出差的机会,专门来了一趟这里,给他们送了很多礼品。
老人说:"我们媳妇可好了,那家城里人也夸她好,对我说他家的孩子离不开她,除了她谁都不跟!就没有让她回家过节。"
村长说:"不是那个,是另外一个。"
老人有点惊讶地问:"另外?怎么,我们媳妇又换主子了?"
小周觉得很不好意思,凑过去说:"老人家,我是从湖南长沙来的。"
老人说:"长沙是哪?"
小周说:"湖南!"
老人说:"伏南?不知道。"
小周无奈地笑了。老人起身,请他们到屋子里坐。屋子里很黑,唯一的光线是从木板墙的一个大洞照进来的阳光。老人在黑暗的屋子里挪步,费力地点着油灯,他们那里没有电,整个村子都没有。借着油灯昏黄的光,小周看到一间屋子里摆满了陈旧而简陋的饰物。一角放着炉子、煤球、饭桌,一角堆着干柴,另外一角放着一张低矮的木板床,床和干柴被一道破布隔开。
老人给他们倒水,把一个掉了漆的白瓷杯放到小周手上,杯子内壁上裹着一层灰,他没好意思喝,便把水放到四条腿长短不一的桌子上。
忙完这些,老人像记起了什么似的,大声问:"哪个什么地方来的了?"
小周又大声说了一句:"长沙!"
老人说:"匠杀?杀什么?你来做什么?"
小周说:"是长沙,不是匠杀。我们是来找您孙子谢宝的。"
老人突然感到很紧张,她下意识地抱紧了双臂。村长笑了,说:"没有人来抢谢宝,不过是来了解情况的。"
老人似乎没有听见村长说的话,她狐疑地问:"找他干什么?他不是又惹什么事情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谢宝几个月前因为逃课放羊,老师来家里找了好几次。奶奶狠狠打了他一顿,还对老师保证说孩子应该是听话了。但谁知道是不是犯了别的什么错误呢?
小周连忙解释说:"我们不是学校的,我们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就是想看看你的孙子谢宝。"
老人好像明白了,嘀咕一声,说:"他不在家,在学校呢。"
小周又询问了老人儿子和媳妇的情况。老人回答说,儿子在小煤窑背煤,一筐煤几百斤重,从山下背到山上,一趟才2毛钱,所以赚不到钱;媳妇倒是能挣两个钱,但是老人的意思是怕她在城里过久了,就不想回来了,因为儿媳妇是个好女人,老人总是担心她会被城里人给抢走。
第17节:"到北京去放羊"(3)
谢宝不在,小周就告别老人,去了学校。临别的时候,老人挽留他吃饭,说弄好吃的给大伙吃。村长告诉小周,是苞谷饭!小周曾经在村长家吃到过,很干、很涩、很硬,吃到嘴里,像满嘴的沙子。小周婉谢了。
可是,到了学校,小周才体会到那里是多么穷困。人们都说:"在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而在那里,这最好的建筑却让他欲哭无泪:一间低矮的破房子,屋顶有一大块漏着阳光,在没漏阳光的地方,放着几排石凳,坐着几十个孩子,中间隔成两部分,一边是一、二、三年级,一边是四、五年级,孩子们前面放着两块木板,那是"黑板"。"黑板"前一张残旧的桌子,桌子上放满了粉笔头,却没有一支完整的粉笔,一边各有一个老师在讲课,讲课的声音很低,都怕影响到对方。这就是学校!
带一、二、三年级课的是刚从大学毕业的一个小伙子,来此支边。他向小周诉说了当地孩子受教育的苦楚。
他说:"这里的孩子太苦了,也太缺乏知识了。"有一次讲到"电",下面的孩子竟然一脸茫然,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也摸不到的东西就能发光?没见过。灯泡?也没见过。年轻的老师讲了半天,孩子们仍旧是大眼瞪小眼,个个摸着脑瓜,一头雾水。没有办法,老师从住处带来一只手电筒,孩子们看着那个小玩意竟然可以发光,"像萤火虫",一个孩子说。孩子们又惊奇、又欢喜,争着抢着拿在手里,不停地摆弄。
还有一次,老师讲到"好好读书,等你们长大了去北京"。
下面的孩子立刻就乱成一团,交头接耳,原来他们都不知道"北京"是什么,在哪里?
老师赶紧解释:"北京是我们的首都。"
他们却更糊涂了,"首都又是什么?"
老师补充说:"北京就是个地方,很大的地方。"
这下孩子们明白了,又有人问:"北京有我们的镇子大吗?"
老师说:"北京很大,比整个镇还大--你们想不想去北京?"
"想!"
老师又问:"那么去北京干吗?"
"到北京去放羊!"
老师听到这里,眼睛酸楚得差点掉下泪来。
听说村长和小周等人是来找谢宝的,这个支边老师就说开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谢宝就经常旷课,为此,他跑了几趟谢家,找朱秀莲了解情况。但是,老奶奶也不知道谢宝到哪里去了。事实上,谢宝跑到后山,跟着放羊的老人放羊去了。
老师说:"他好像对羊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终于,小周在后山一片树林里找到了谢宝。他穿着红十字协会捐赠的宽大上衣,衣角垂到膝盖,袖口卷起,怀里抱着一只羊羔,嘴贴到羊羔湿润的小嘴上,手轻轻地抚摩着软软的羊毛。旁边一群羊在地上啃草,坡上坐着一位青丝白须的老人,抽着烟袋。
第18节:"到北京去放羊"(4)
老人告诉小周,去年大概这个时候,他赶着羊碰到谢宝。谢宝在这里哭,老人就问谢宝怎么了,谢宝不搭理他,老人一把把他抱在怀里,同时抱在怀里的还有一只刚生下不久的羊羔。结果,谢宝哭累了,居然睡着了。醒来的时候,脸贴在羊羔的脸上。看着那只羊羔,他居然不哭了。
好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谢宝就经常到后山来,和老人一起放羊。但是他并不和老人说话,每次来都抱着刚生下不久的羊羔,呆呆地坐在草地上。后来,他几乎每天都过来,有时候会抱几只新生的羊羔。
老人有一次卖了几只羊羔,他竟然哭着和老人大骂了一阵。老人没有生气,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也很可爱。
老人告诉小周:"你们要是注意点看,可以看到他看羊羔时,眼里都是湿的。"老人捋了捋嘴角下的山羊须,摇着头说,"看他哭得那么厉害,从那往后我就再没卖过羊羔。"
冬天来的时候,老人就没有上山放羊,谢宝偷偷到老人家羊圈去过几次,每次都站在羊圈外,呆呆地看,老人一叫他,他就跑了。
现在开春了,老人到了后山,他也来了。
老人看他那么爱羊羔,打算送他一只,他却不肯要。
小周靠近谢宝时,发现他的眼睛真的是湿的,他对羊羔的确有特殊的感情。小周问他:"你想爸爸妈妈吗?"他看了小周一眼,盯着怀里的羊羔,说:"以前想,现在不想。"
小周问:"为什么不想?"
他爱理不理地说:"想也没用。"
小周问:"没有梦见妈妈吗?"
他说:"没有!我梦到了羊羔。"他突然问小周:"老师说我们长大了要结婚是什么意思?"
小周说:"结婚就是找个女人,像你爸爸和妈妈那样!"
他说:"那人能和羊结婚吗?"
小小的孩子,随意的一句话,差点把小周击倒,小周未料到他会说出这句话。
小周问他:"你喜欢羊羔?"
他说:"嗯!它会和我说话。"
小周问:"那给你羊羔你不要?"
他说:"那样羊羔就没有妈妈了……"
回到城里后,小周脑海里好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贵州毕节地区茶花村的贫困里,沉浸在谢宝的怪异里。
小周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茶花村的贫穷、落后已经让我心疼。但是,当这个孩子守望在那里,他的一句看似天真和无知的话,那么轻,轻得就像梦境里天使的翅膀,却又是那么重地击中我。米兰·昆德拉说得好:'生命中没有不能承受之重,只有不能承受之轻',那种轻肢解了贫穷落后的重量,把所有的重量都拉到一个点上!父亲身上的煤炭沉重,但是没有孩子的一句话重;而母亲甚至春节都没有回家,城里的孩子离不开她,那么自己的孩子何尝不是呢?我很想告诉谢宝:人和羊不能结婚,因为压根儿就不是同类!"
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一个洞穴,藏着无数秘密!秘密是情感、是语言、是思念。孩子也不例外。
洞穴满了,像杯子里的水外溢。他们想倾诉,可是父母走了,和谁说呢?
羊羔是忠诚的!虽然它不会说话,但是会无条件地倾听所有的言说。
谢宝把所有的情感转移到羊身上,梦里,羊在披满月光的草地上向他微笑!
听完谢宝的故事,我们又想起了另一件小事,也是关于留守儿童,也是关于情感寄托。
第19节:少年杀人犯(1)
少年杀人犯
有时候,无知是可爱,无畏是更可爱;
有时候,无知是残忍,无畏是更残忍。
当一些留守儿童用无知和无畏一次次冲击法律的禁区时,有的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一旦行为构成犯罪,说明他们走到了极端的误区。虽然这是后话,但是很有必要拿到现在来说。
2006年,我们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湖南省教管所进行调查时,在被关押的未成年犯中做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问卷调查,得到的这一组数据让人揪心:1708名在押未成年犯中有654人是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接近38?9%。对此不仅是我们震惊,教管所的工作人员也很吃惊。
在所有的少年犯和案件中,一个15岁的少年杀人犯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2005年,湖南省邵东县一栋民宅里发生一起"恶性杀人事件",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满身血污,死在自家二楼上。旁边放着一把菜刀和一柄生锈的锤子,屋里的桌椅和柜子倒在地上,衣服、蔬菜等散落一地。据警方透露,老太太身中数刀,伤口有一处要害,属于当场死亡。
到底是什么人这么残忍,敢于对一个老人下此毒手?警方勘察了现场并结合附近居民提供的线索,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为少年侯某。原来侯某经常在案发地点附近偷东西,被抓到过几次,但是屡教不改,而这次杀人事件也是因为盗窃引起。
侯某很快被抓,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一个15岁的少年为什么会养成盗窃的习惯?
一个15岁的少年怎么会残忍到杀人?而且是一个孱弱的老人?
一个15岁的少年又怎么会懂得杀人?而且手段是如此残忍?
侯某的老家在湖南边远的绥宁县贫困山区,家境贫寒。其父亲说:"没结婚以前家里就欠债,旧债刚还完,结婚盖房子又带来新债,总是还不完的债务,一直就没轻松过。"
为了还债,从几年前开始,侯某父母就双双前去广州打工,把年幼的侯某和姐姐交给年迈的奶奶照料。侯某本来就是性格顽劣的孩子,父母在家的时候,管教很严格,他经常因为和别人打架或者偷拿别人的东西而受到父母的责罚。当时本已有些叛逆心理的侯某,在父母离开家以后完全没了约束,顽劣的性格表现得变本加厉。他整天和几个流氓一样的孩子混在一起,结成团伙,他排行老二,几个人一起逃学,和别人打架,甚至是偷东西,偷来的钱他们一起大手大脚地花掉,买吃买喝、买烟买酒。奶奶说他,他就和奶奶吵,吵不过便骂,祖孙两个对骂,没有半点忍让,更谈不上懂礼貌了。每次吵闹完,一切照旧。
第20节:少年杀人犯(2)
在教管所,我们问他:"那可是你奶奶,为什么要骂她?"
侯某淡漠地说:"她老是管我,我感觉不好耍。"
我们又问:"你不想有人管?"
他点点头,说:"不想。"
我们接着问:"为什么偷东西?"
他脱口就说:"奶奶不给我钱,看到想吃的东西就偷。"
这样,留守在家里的侯某很快就堕落得不成样子。而侯某在广州的父母则过着艰辛的打工生活,在建筑工地,侯父每天要工作到晚上11点多,早晨一般4点起床,更早的甚至2点就得赶往工地,中午还从来不能休息。付出总算有了回报,眼看欠下的债就可以还清了。
这个时候,一场变故让侯家原本就贫苦的日子变得雪上加霜。侯某的母亲得了癌症,不得不从广州回家。带病回来的母亲听闻儿子的斑斑劣迹,痛心疾首。虽然母亲生了重病,但是毕竟是陪在了侯某身边,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侯某的行为有所收敛。随着母亲病情的加重,侯某最终良心发现,天天陪着母亲,不再到处乱跑。侯母深知自己的病是好不了的,先前的治疗把打工挣的钱花光了,而且又借了新债,她只能无奈地放弃继续治疗,尽管继续治疗还有可能延长她的生命。
很快,她就去世了。
去世之前,她还是放心不下儿子,对床前的侯父说:"如果这个孩子再不听话,你就再找个婆娘,好好管着他。"
母亲就是死也牵挂着侯某,怕他不能改过,怕他误入歧途,无法回头。
侯某含着眼泪说到:"母亲临死的时候问我以后能不能好好听爸的话。那一刻,我感觉好痛。"
我们问他:"你怎么回答妈妈的?"
他说:"我说能!"
我们说:"那么后来呢?"
侯某沉默良久,一直含着的泪水终于掉了下来。如果死去的母亲在天有灵肯定会伤心的,母亲当时拒绝继续治疗的苦衷,侯某真的知道吗?母亲离开前的不舍他又能体会多少?他竟然做出杀人的事情!
侯父告诉我们:"他妈妈死后,我的债务已经达到四万多元,没有办法,我和他姐姐又去了广州。"
外出的侯父知道母亲已经管不住侯某,于是把侯某送到邵东县城做生意的妹妹家里。但是情况更加糟糕。
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侯某身边突然没有了熟悉的村舍,熟悉的伙伴。城市的一切对他都是冲击,找不到人说话,也找不到人玩耍,如果说他在农村跟着伙伴鬼混是堕落的开始和宣泄,那么在城市,他的堕落的心理开始在封闭的世界里发酵。再加上姑妈的管教,他更觉得没劲。很快,他迷恋上上网,疯狂地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平日里,他几乎不回家,每次姑妈不到网吧里拽他,他是不会出来的。网络成了他排遣孤独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网络上比比皆是的糟粕信息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他。
第21节:少年杀人犯(3)
姑妈为了对弟弟和死去的弟媳妇有个交代,对他管得更紧了,不给他钱,以便断了他上网的念头,没料到适得其反。没有钱上网他开始偷钱,侯某自己承认在他杀人的小区里,他曾经五六次入室盗窃钱财,而且都成功了,且没有人报案。后来,姑妈知道他盗窃,就经常把他关在屋里,每天该吃饭的时候给他送饭,该洗澡的时候给他放水,但是关得住人,关不住心。侯某的心已经没有办法控制,被放出来后,他又会直扑网吧。
侯某叙述,杀人当天他刚被姑妈关了几天放出来,心里憋得慌。出来之后他就想去网吧,但是身上没有钱。于是,决定再次去偷。
侯某趁受害人家中没人,偷偷潜入其家中,翻箱倒柜,但是没有找到钱,十分烦躁。这个时候,他从窗子看见受害人提着菜回来,于是跑到二楼,躲进一个柜子里。侯某本来以为受害人还会出去,自己可以趁机逃走,但是没想到,受害人居然上了二楼,好像是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在找东西。最后,受害人竟然打开柜子,发现了侯某。
侯某说:"我当时很害怕,脑子什么也想不到了,拔腿就想跑,她就大喊。我到厨房,拿了把菜刀就把她砍死了。"
我们问:"砍了她几下?知不知道在犯罪?"
侯某摇摇头,说:"不晓得。我当时很怕,只是往她身上乱砍,看到她不出声,也不动了我才停手。"
我们问:"以前偷东西有被人抓过吗?"
他迟疑了一下,小声答道:"有。"
我们问:"那为什么这次会杀人?"
他说:"不知道,当时找不到钱,我很生气。"
我们问:"谁教你用菜刀杀人的?"
他说:"在网上看的。玩那些游戏时,什么方式杀人的都玩过。"
我们说:"你当时知道杀人的后果吗?"
他说:"不太清楚,我就是想要钱。杀了她之后,我从她身上翻出了300块钱,还从她家冰箱里拿了点吃的,就上网去了!"
侯某被抓之后,伤心欲绝的受害人家属要讨个说法,又找不到侯父,所以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侯某的姑妈家。结果侯某的表哥被捅了一刀,生意也做不下去了,随后一家人不得不离开邵东县城。
离开侯某后,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我们从来没想过一个母亲在临死的时候对孩子的万般不放心,可是这个孩子对母亲死前的眼泪,一点感觉都没有,心似沙丘,母亲去了,母亲的爱也去了,母亲的约束更是去了,他的生活里母亲完全消失了。那种消失不是简单的人不在了,而是整个的母亲在他的生命里彻底没了影响,包括对母亲的情感。
我们也从来没想过一个杀人犯会如此随意杀一个人,随意得残忍,残忍更是一种随意,他懂得杀人的罪恶吗?尤其吃惊的是他在杀人之后的举动:从死者身上取了钱,从冰箱里拿了吃的东西,然后心安理得地上网去。他仿佛在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像和奶奶吵了一架一样,在他心里,或许同奶奶吵架、偷钱和杀人是一样的性质。把生命如此当作儿戏,死亡的重量他懂得多少?死亡在他那里竟然是那么轻!
母爱与死亡,两者都是人类的永恒!而这两者在侯某身上都没有丝毫分量。
但除了惋惜,除了遗憾,我们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有着爱的残缺的孩子。或许我们不能说他残忍,是冷漠!说他冷漠,可是冷漠真的是残忍,是对母亲和受害者的残忍,是对知情者的残忍,同样是对他自己的残忍,更是对一个群体的残忍。
如果说,侯某因为冷漠而让人不寒而栗,那么,有些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则让人扼腕长叹,久久不能释怀。
第22节:"七匹狼"(1)
"七匹狼"
这不:一群男人光着上身,裸露文身,手里掂着西瓜刀、铁棍,嘴里叼着烟,在大街上趾高气扬地走动。
你以为这是电影场景?不,它就发生在现实当中;你以为那是一群成年男人?不,那只是一群小男孩。
可能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有"侠盗",专门劫富济贫;可能现代的黑道有规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能从流氓的文化里,还能搬出义气。
可是,这群小孩子所组成的帮派却是彻底的无恶不作。
2005年11月,结束了对涟源市新化县的调查,我们又赶往浙江苍南县进行了一次特别事件调查。在那不久之前,浙江苍南县破获了一个由农村未成年人组成的"七匹狼"犯罪团伙,这个团伙涉案300余起,其中包括收保护费、绑架、抢劫、强奸、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个事件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群小孩子,究竟犯下了怎样的恶行,竟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在赶往苍南县的旅途中,我们还在苦苦设想。
但所有的设想都没有现实来得残酷。就像他们的名字"七匹狼"一样,他们一共有七个人,七个人里有六个是留守儿童。当时年龄都在14、15岁左右,原来就读于同一所初中。"老大"叫陈江昆,16岁;最小的一个叫郑正,13岁。我们在温州市教管所见到了他们,其他几个同伙则被关到别的地方。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甚至显得很害羞,低着头,不敢看我们。陈江昆满脸长着青春痘,看上去憨厚老实,而郑正显得稚嫩又温顺,个头不高,也很瘦弱,真的是个孩子。
我们问他们还记不记得自己作案多少次,他们表示太多了,记不得了。我们又问都做了什么案件?郑正胆怯地说什么都做过,除了杀人外,打家劫舍、入室盗窃、绑架勒索、寻衅滋事、恐吓。
陈江昆补充一句:"还有强奸!"说罢,他把头埋得更深。
郑正则说:"我没强奸她,只是趴在她身上亲了一下。"
我们说:"那就说说这件事吧。"
说起自己犯下的案子,陈江昆的害羞感反而没有了。他冲一旁的管教干警看了一下,就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件的大致经过。
第23节:"七匹狼"(2)
那天他们老二跑来告诉他,说被打了。当时他就很生气,心里想居然还有人敢打自己兄弟。问老二到底怎么回事。老二说,那天他在学校里盯上一个女生,长得很漂亮,老二便和旁边的同学开她的玩笑,说:"一定要把她弄到手"之类的话。谁知道被那个女生听到了,而那个女生很嚣张,因为家里很有钱,在学校还有别的帮派老大"罩着",于是找人趁老二方便的时候在厕所里痛打了他一顿。
老二见到陈江昆时,陈江昆和其他几个兄弟在镇上"五街"的某个饭店里吃饭。
陈江昆特地告诉我们:"五街"是他们的地盘。当时他已经在初三时被学校开除了,但是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五街"混日子,"五街"也成了他们的大本营。
听了老二的委屈,陈江昆其他几个兄弟当时就很激动。最小的郑正也在,他还大声嚷嚷:"大哥!一定要给这个婊子点颜色看看,这口气兄弟怎么能咽下去。"
本来就在气头上的陈江昆听了兄弟们的鼓噪,决定给个交代,当即决定在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拦截那个女生,"搞掉她"。
果真,当天晚上,七个人在巷子里等着那个女生。一直到晚上10点钟,他们才看到那个女生和白天打老二的男生一起嘻嘻哈哈地走来。本来几个人决定连同那个男生一起打的,但是就在那个时候,男生命大,居然走掉了。不然,至少要剥下他一层皮。
"临走时,那狗日的还亲了那个女生一下。"郑正特地补充一句。
随后,陈江昆带着几个兄弟就把女生堵在巷子里。可是那个女生并不害怕,反而无所谓,一脸嚣张的样子。
陈江昆率先给了她一巴掌,骂了一句:"臭婊子!"
没料到,这女生很硬气,竟恶狠狠地对陈江昆说:"打死我,有种就打死我,不然让你们死。"
其余的人立即围住她。女生依然没有软下来的意思。白天受气的老二挥拳打过去。女生头一偏,躲了过去,并且尖叫:"这里有流氓,快来人啦!"
这个时候,郑正叉着腰,大声嚷道:"婊子,再叫,就奸了你!"
我们很纳闷,一个当时只有12岁的孩子怎么懂得说这样的话?
郑正说他也不懂,就是从电视和网上看到的,所以就跟着说。
陈江昆说,几个兄弟里郑正最会叫,每次做事就他的话最多,也最上劲,因为他最小,最不懂得其中厉害。
我们问郑正:"你懂吗?"
他只是低头,很久才说:"当时也不懂太多,就觉得那样很威风。"
哪知道,郑正这么一叫,仿佛一把火,把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几个兄弟的眼睛都点亮了。那个女生看到他们不怀好意,毫不示弱地破口大骂道:"小杂种,强奸我呀!有种就强奸我。呸!"
第24节:"七匹狼"(3)
老二立刻火冒三丈,疯子一般叫道:"贱货,以为老子不敢?"骂完,窜上去,一把将女生的衣服扯了下来。
到此时,女生的挣扎和喊叫没有任何用处。
他们真的把那女生拖到僻静地方,用胶布封住嘴巴,轮流施暴,惨不忍睹。
除了不懂男女之事的郑正,其余的人都疯了。
作案后,几个人躲在"五街"住所,几天没有出去,他们怕被抓,但是郑正说:"我们为什么要怕?大哥,反正那个女的肯定不干净,早就被别人办了。再说她家里有钱,肯定不会丢这个脸。她不会告的。"
这家伙的话听起来有道理,况且,警察真要找他们,也躲不了。于是陈江昆让郑正出去探探风。
没想到,过了半天,郑正一脸血污地回来了。说那个女生真的没告状,但是告诉了与她"相好"的那个男生。郑正就被狠狠地打了一顿,那个男生带着一帮人正在到处找他们。
听郑正这么一说,他们反而不害怕了。当天晚上,七个人和那帮人真刀真棍地打了一架。老大的眼睛被打肿了,老二的耳朵被割了半边,老三的肩上也挨了一刀。其余的都受了一点轻伤。对方也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事情居然不了了之。
直到后来,他们因为别的案件被抓,"强奸案"才浮出水面。
这伙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涉及300多起案子。试想,这七个孩子岂不是隔一两天就要作案一起才可以达到这个数字?他们怎么会如此疯狂,如此毫无顾忌?
我们问他们是怎么混在一起的,家里就没人管管他们?
陈江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很怕父亲,因为父亲在,所以是个很老实的孩子。后来我们见到他的父亲时,他的父亲也说,小时候村子里的人没有不说他儿子懂事的。但是,几年前,父亲出去打工了,家里没了老爸,在学校同学总是欺负他,他天生一个大个子,却变得很胆小。上了初一,更是常常受别人的欺负。
但是初一那年,外婆家的一个邻居孩子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那个孩子在同一所初中读初三,是个出了名的混混儿。
也就在那个时候,有一次他被别人欺负,被那个学长看见,学长帮他出头,狠狠地教训了欺负他的孩子一顿。从那时候起,他就跟着那个学长一伙鬼混,渐渐就成了一个不良少年。后来那个学长毕业了,他就和同伙中同年级的老三自立门户。
这七个孩子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还要说起那场他们认为意义重大的群殴事件。这起群殴事件,将七只狂乱的蚂蚱死死地捆在了一起。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晚上,寝室过了熄灯时间,学校已经漆黑一片。在楼下检查的老师却发现有一栋宿舍楼的三楼还点着蜡烛,学校里是不准在熄灯后点蜡烛的。于是老师在楼下质问是哪个寝室点了蜡烛?结果,楼上的蜡烛立刻熄灭了,没人出声。
第25节:"七匹狼"(4)
老师很生气地喊:"是哪个点了蜡烛?"
前面一栋楼三楼一个寝室的人便告诉老师是哪个寝室点的,结果点蜡烛的人被老师训斥了一顿。被批评的是初三年级一个有名的小混混,而告状的是当时还是好学生的"七匹狼"之老二。
老师走后,那个混混一个人径直跑到老二寝室里,气势嚣张地打了老二一顿,嘴里还不停地骂老二"犯贱"。
老二挨打的过程中,寝室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第二天,整个校园都传开了,说某某寝室、某某班级、某某年级真窝囊,同学被人打了,连一个敢放屁的都没有。
那些流言传到了陈江昆耳朵里,当时陈江昆和老二同班不同寝室。陈江昆也觉得窝囊,整个初二年级都觉得窝囊。
于是,当天有六个人站到了一起,傍晚,刚放学,六个人从抽屉里拿着铁棍,直奔那个初三男生的班级,把那个混混劈头盖脸地痛打一顿。
随后六个人又和前来支援那个混混的一群人在教室里打斗起来,六个人最后满身伤痕,但是总算得到了满校园"有种"的称赞。
从那以后,六个孩子就聚到一起。陈江昆毫不犹豫地当上了老大,他说:"一起好办事,也有个照应。家里没人管,我们自己管自己。"
我们问:"你们几个都没人管?"
陈江昆说:"老四的老爸在家,但是也很少管他。我们几个更不用说,老爸都不在家。"
我们问:"那么,学校的老师呢?"
陈江昆轻蔑地说:"学校会记过,会处分我们。我就是初三那年因为砍伤了一个人而被开除的。"
我们问郑正:"你是怎么加入的?"
郑正告诉我们:"是一次上网的时候见到他们六个人。因为早就听说他们在学校的'辉煌事迹',所以很想跟着他们。"
我们问他为什么?
他说:"原来总是有人欺负我。学校里小团伙很多,要找个靠山,日子就会好过得多。"
陈江昆说:"就这样,七个人齐了。别看郑正年龄最小,却是个狗头军师。心眼儿活,点子多。他说我们要起个响亮的名字,让别人听了都怕我们、羡慕我们,就学着电影里的样,叫了'七匹狼'。成立那天,我们就在街上大吃大喝了一顿,还砸了人家的店子。"
"七匹狼"帮派成立不久,他们就开始在校园里嚣张,到处伸手,制造事端:打架、勒索、收取保护费,无所不干。
由于学校疏于管理,渐渐地,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在校外也放肆起来。
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会作案那么多,多得连自己都记不清了?
陈江昆说:"搞钱花,还有就是想让别人都怕我们。"
我们问:"那么怎么会作案那么多呢?偷的、抢的钱呢?"
第26节:"七匹狼"(5)
陈江昆说:"偷抢来的钱是不够花的。"
原来他们每天都要到饭店里大吃大喝,还要抽烟,全是好烟。另外上网也是他们一项重大的开销。
陈江昆说:"我就是要让兄弟们过好日子,过得舒服点就得多弄钱财。"
我们问:"为什么要别人都怕你们呢?"
郑正说:"怕你就不敢惹你,而且很威风,在校园里走也有面子。"
当我们问到他们后不后悔时,他们都低着头,不作声,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地板,仿佛要将地板看穿。
唉!这些孩子,当他们有权利去懂得自由时,他们迷失了;而当他们醒悟时,已经失去了自由的权利。他们迷途太深,迷途太深因为没人管教,没人管教因为父母在外打工。
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父母一出去,他们就走上这样的灰色之路呢?
第27节:血的控诉,泪的呻吟(1)
血的控诉,泪的呻吟
在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各类调查报告中,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都被当作重中之重的问题在考虑。我们同样认为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和最让人欲说还休的也是这个问题。
所谓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生理、心理、身体、甚至生命上可能受到的各种伤害。
对于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是有区别的。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青春期和青春期以下年龄,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这个时候他们的性格和生理现象最容易发生变化。男孩和女孩困惑都会很多,心理和生理上也很躁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外来的正确力量加以指导和矫正。缺少指导和矫正的人,心理和生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处于青春期以下的留守儿童则属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期,这个时候他们对外界的大部分事物的认识都是模糊的,同样对外界的危险基本上没有防范能力,这个时期最需要保护,缺少保护,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上将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综合起来说,安全问题一般都是突发性问题,它会不定期地发生,这也增加了防范的难度。这种突发性又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酝酿,即隐患已经长久存在,要解决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不懈地抓紧对孩子们的监护。
而监护的难度在于留守儿童往往不是自身主动地离开父母,而是被外在力量迫使的。他们的父母都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离乡背井,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悲怆的基调。这样,他们不但对现存的世界感到迷茫和恐惧,而且失去了最有力的庇护和最有效的指导和矫正。同时其他社会群体又不能充分地弥补这种缺失,加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育死角"依然存在,城市不良文化不仅渗透、而且冲击着农村社会。同时,农村自身也滋生了很多糟粕文化,如"笑贫不笑娼"的拜金主义和淡漠亲情文化,等等。这样,留守儿童除了面对家庭的破碎和陌生(不少人寄人篱下)外,还要面临社会上潜在的安全隐患。
具体地说,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首先就表现在自身的无知上。因为没有父母的监护,这些孩子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本身行为所存在的危险,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的可能是承受本来不需要的病痛煎熬或者皮肉之苦,重者可能是伤残,更严重的则是失去生命。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烧伤、烫伤、摔伤、受伤医治不及时、生病医治不及时、溺水、触电、交通意外,等等。
其次,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因为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监护,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完全暴露,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在湖南16个乡镇的调查中有13个乡镇的农民向我们反映过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表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被欺诈。
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云南省曲靖市警方连续40余日作战,抢在2007年春节前将头一年底被拐骗的11名儿童从福建成功解救回滇,并于12月10日清晨抵达石林火车站与家人相聚。被解救出来的儿童是幸运的,但更多的人则失踪了,家里人四处寻找,杳无音讯。
在这类安全问题里,还有一个更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女童。对于她们来说,遭受的侵犯是最多的,也是最严重的,被猥亵、被虐待、被诱奸、被强奸等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类案件在各个地方都有发生,新闻媒体经常有重点报道,公安部门也常常给予重点打击。但是,效果似乎并不十分明显。
档案之一:四川富顺县琵琶镇有一空巢女孩,6岁时被兜山镇花萼村五组丧妻的中年人刘某抱养,现年12岁,先后遭养父及其儿子多次强暴(现刘某已被逮捕);童寺镇石坝村现年13岁空巢女孩向某,父母外出后随祖母生活,后遭叔父强暴生下一小孩;富和乡吴山村三组空巢女孩甘某,现年15岁,曾被其禽兽老师以辅导功课为名叫至家中,横遭凌辱。(《四川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档案之二:德阳市罗江县一名12岁女生因父母外出打工遭邻居"三爷"强奸,怀孕5个月才被发现。
(《华西都市报》)
档案之三:2002年,琊川镇茅台村的一外出务工夫妻将年仅12岁、13岁的两姐妹交给其爷爷和叔叔监护,禽兽不如的爷爷和叔叔将留守在家的两女孩强奸并使其受孕;2004年何坝乡凌云村的一外出夫妻将留守在家14岁的女孩交给同组的一邻居照管,丧尽天良的邻居将女孩强暴,直到小女孩不敢去学校读书,这件事才被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令人堪忧--对贵州省风冈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第28节:血的控诉,泪的呻吟(2)
档案之四:13岁的河南省林州市少女小雁(化名)近一年来对父亲只有一个请求---她希望终日待在家里,不出大门一步,最好也不要有客人来。100多天前,刚刚过完13岁生日的小雁在医院生下了一个7个月大的男婴。之前,家人一直不知道她曾被同村一个47岁的村民强暴过。
(《法制日报》)
这每一则档案资料都是血的控诉,泪的呻吟。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是需要别人来救助的,可是这个"别人"一般是他们的父母或者履行父母义务的其他人群。当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时,其他人群暂时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又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者所产生留守儿童的地区环境,他们常常就处在这样的突发事件当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些突发性灾难主要表现为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重大车祸来临时等,一旦救助不及时,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受害最严重的。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常常被忽略,还有是因为他们自身情感和心理不健全而带来的伤害和悲剧。青春期的躁动,伴随着懵懂的性发育带来的困惑,让失去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变得情绪很不稳定,甚至是单纯的对父母的思念都可以产生这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畸形的恋爱、离家出走、自暴自弃、自残、自杀,等等。
例如,2006年2月中旬,罗江县略坪镇13岁的小敏(化名)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和爷爷一起生活。当年8月,邻居诬陷她偷东西,她在给父母打电话诉说委屈后上吊自杀。令人深思的是,她在遗书中流露出对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无人保护的绝望。
我们还可以从主观情感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来看,其实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行为异常甚至违法犯罪也是在他们身上出现的不安全的表现。他们在迷失自我的过程中,毁掉的是自己的青春岁月,是即将到来的花样年华,甚至可能是他们的整个一生,同时危及到的是农村的未来,城市的未来,祖国的未来。这是最严重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就像高高照耀的太阳,太阳是7月的太阳,流着毒汁。安全问题同情感孤寂、道德滑坡、行为异常、极端犯罪等一起,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内容,这其中也涵盖了他们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交问题,等等。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更多要做的是,深刻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或者说城里人、农村人,甚至整个社会是怎样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没有一种长期有效的、像制度一样的解决办法?
有果必有因。特别是对孩子们来说,环境造就他们的成长,造成他们现有的和将来的生活状态。社会学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其成长的环境主要由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组成,那么我们应该全面了解这三个环境的状况,了解这三个环境构成要素(人群)的视角,他们的视角就是环境,那决定着一切。所以,我们的分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从农民工父母和留守儿童自身的角度出发,当然他们首先应该是决定性的,因为正是他们和时代一起,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太阳悬在空中,朗朗地照着。照着的人是否感觉到一种灼热?照不到的人是否感觉到一种阴冷?然而,无论是照着的人还是照不到的人,都不能直视太阳。因为,那里有一种毒,令人心悸。
连载中,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