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沫若改诗生友情 祗欣论句增爱意
1926年4月,郭沫若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商量事情,当时先云正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周恩来向郭沫若介绍:“这是蒋巫山同志,特别支部书记,蒋先烈的胞弟。”
郭沫若握手后说:“啊,我们黄埔的少帅!北方有张少帅,那是军阀的少帅;黄埔有蒋少帅,这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少帅。这样年轻,了不起啊!”
先云很有礼貌地说:“郭主任见笑了,先云年轻气盛,不懂的地方多了,还望郭主任不吝指教。”
郭沫若见先云果然英俊,一表人才,精明强悍,气宇轩然,心里顿生爱慕之意。这次一来有事,二来是初次见面,所以简单地招呼几句便结束了谈话。
先云退出后,郭沫若对周恩来说:“这是我党的一名有气质的军事人才,你好眼光呀!”
周恩来说:“是珠玉总掩不了光芒,你不是一见面就发表了感慨之词吗?”两人爽朗地笑了起来。
郭沫若后来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先云与我是去年四月间在黄埔军校第一次见面的,我们的友谊便从零度一直到沸点。”
1926年11月,九江克复,郭沫若在蒋介石的副官处长胡公署的办公室里又会见了蒋先云,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郭沫若因为第一次见到蒋先云印象很好,一直记惦着先云,一见面就说:“我们的少帅,你这次又救了总司令一命,这是第二次救总司令的命了吧?”
说得先云有点腼腆不好意思,先云说:“军人视死如归,救主是本分,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郭沫若说:“这就是革命军人的伟大啊!”说真的,这次在南昌救蒋介石,也的确出于军人的本能,若论个人情感,他已经没有两年前对蒋介石的那份崇拜了!自从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虽然没有抓到确凿的证据是蒋介石策划的,但是,他叫先云退出共产党的几次谈话,让先云对他的崇敬打了几分折扣!
先云不想继续谈蒋介石,就换了一个话题,说:“郭主任,你是大诗人,我在去年写了一首诗,是在岳麓山写的,你听听吧。”说着就大声朗诵起来:
“别人骑马我骑驴,
仔细思量总不如,
回头一看,
还有负枪汉,
行路难!”
他还一诵一叹,摇头晃脑的。
郭沫若一听,心想:这哪里是什么诗呀,这分明就是四句半白话嘛!但是又不好贸然打断面前这位二十出头的年少将军的兴致,就说,不如我给你改改,兴许诗意会更浓些。说着就把最后那三个字加了三个“啊”字和三条延长声音的曲线,成了“行啊 路啊 难啊 !”即使这样,其实也还是不像诗。但是,郭沫若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他觉得,这就是一首诗了。因为这样一改,就已经表达了一种思想内涵,达到了一个思想境界,和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感情。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原来这首诗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写出来的:
一次,先云任补充团第五团长时,与他的副官傅纵钉同游岳麓山。傅纵钉骑的是高头大马,而先云骑的是一头小毛驴,两相比较,好像傅纵钉是团长先云是副官似的。先云觉得这样没有面子,哪有团长骑驴副官骑马的?就提出跟他换一换,但是这个傅纵钉偏偏不肯换。
这会儿,先云更觉得没面子,又不好意思发脾气,但是,先云越想越不是滋味,简直沮丧死了!
这时候,先云突然猛一回头,看到身后整团千多战士和所有营连排长官,全部都是步行,带着步枪或者驳壳枪,又还在腰间捆着子弹带和手榴弹,爬起山来很是吃力。他于是想,我总还算没有走路吧,别人连毛驴都没有骑的!……这样换位一思考,心情立即豁然开朗,就诗兴大发,在驴背上哼出了这样一首自以为热情奔放的“诗”来。……
郭沫若终究是一位思想活跃的大学问家、诗人。他没有局限地看先云的“诗”不像诗,而是肯定这里面的一种思想境界的转换,他从这里面看到了先云对自己的要求多么严格,也看到了先云爱兵、体恤兵的情感多么深厚。
得到了郭沫若的肯定,先云更喜欢这首诗了。回家兴致勃勃地念给李祗欣听。祗欣一听,哈哈笑起来,说:
“这哪里是诗?这就是五句话嘛!”
先云争辩说:“郭主任是有名的诗人,他亲手改的,我也很乐意,怎么不是诗?”
祗欣说:“郭主任只是看重你的感情转换的可贵,我猜他绝不是就诗论诗。”
先云说:“哦,对了!我想起来郭主任还说,我这首诗是战胜了一种好胜的习气,是利他主义战胜了利己主义,他甚至还说是社会主义战胜了个人英雄主义!”
祗欣一听,乐了!她笑着说道:“不管人家怎么夸你,那只是一种鼓励罢了,他为什么要避开诗的形式而专门谈诗的精神呢?他还是给你留了面子嘛!”
这时先云高兴起来,说:“对对对!还是我的小妹有自知之明,巫山是自愧不如了!”
祗欣说:“不要夸我了,我们还是来改改这首诗吧。”
两人讨论一阵,觉得这首诗的句子有长有短,那就倒不如改成长短句,反而会更利于表达思想感情些。
经过反复修改,变成了一首《浪淘沙·骑驴上岳麓山观秋景》:
“巍巍岳麓山,
枫叶红遍。
战事闲来观秋景,
何如战士鞋走穿。
心甘情愿。
南北军阀狂,
万恶朝天。
国民革命改皇历,
扫平魔鬼我心宽。
骑驴上山。”
写完,念了一遍,又念一遍,然后两人合念一遍。先云心中满意,大喊:“郭主任,沫若兄,快来听我的词牌《浪淘沙》!
然后,凝视祗欣,好一会儿才说:“祗欣我的好妹妹,我们两人怎么如此能心心相印,写诗怎么这样合得来!”先云深爱着祗欣——眼前这位小妹,妻子和战友!但他没有去抱她,他是一位军人,有他的威武和豪情。他也有温柔,藏在心底而不外露!
李祗欣总是默默地支持先云的事业。原先搞学生运动,她就支持他搞学生运动。那时他们还没有结婚,也没有恋爱,纯粹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友情。后来先云搞工人运动,祗欣就支持他搞工运。现在先云是一名少年将军了,带兵打仗,整天提着脑袋干革命,她还是支持她。
先云出征,祗欣就在家里祈祷,祝愿他凯旋而归。打陈炯明,打商团叛军,南征北战,先云打到哪里,祗欣就跟到哪里。大概真有一种心灵感应吧。
先云每次出征,祗欣都要出门送行,并且安排一句:早点回来!
这“早点回来”四个字,确实生出了无比的力量!先云听了,心里有说不尽的安慰和满足。
打起仗来,虽然并不去记这样一句话,但总感觉到格外的踏实。
先云每次征战回来,祗欣总是笑容可掬地迎在门口,等先云进屋,便端上一盆热水给先云洗尘。这一洗,无边的倦意便一抹而去,浑身轻松,满心欢喜愉快,征战带来的疲劳便无影无踪了!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先云的战功,有一半是祗欣的。没有祗欣默默无闻的奉献,就没有先云轰轰烈烈的伟业。没有祗欣温柔的关爱,就没有先云刚烈的冲锋陷阵!在战场上,先云身先士卒的表率给战士们无比的鼓舞力量;在家中,祗欣给先云无限的柔情和温馨。在沙场上,先云冲锋杀敌,筋疲力尽;回到家中,祗欣无微不至的关怀,又给先云的血液中注入无限的力量。先云旺盛的工作热情,来源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仰,也来源于幸福美满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