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田工商信息网首页>>文化产业>>书报连载>>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田“斗、批、改”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田“斗、批、改”

时间:2011年4月22日 9:32,作者:杜江波,稿源:《新田文史》,浏览次数:13509

 

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后来简称“斗、批、改”。

新田的“斗、批、改”始于1968年初。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县委、人委,行使党政军全部职能。当时的革委会主任由县武装部政委王立山同志担任,副主任除结合了几位原县委、人委领导外还有工人代表郑大基(一机厂工人),农民代表骆土翠(石羊一农妇)作为兼职,学生代表何龙生(一中学生)只作常委会列席人员,未予授职。

“斗、批、改”的全部工作由“新田县革委会斗批改领导小组”负责,组长由集县委书记、革委主任、武装部政委一身的王立山兼任,下设办公室。后期,全县还抽调八十多位干部、职工,组成工作队分别进驻十一个公社,七个企事业单位。

 “斗、批、改”的内容,贯穿到各行各业、各个层面,无所不及、无所不包。其影响之深远,后果之恶劣是众所周知的。196811月的一次“对敌斗争大会”上公开拘捕县长张明琏等五位同志,从而掀起了“斗、批、改"的一个高潮。19702月全县大规模的开展“一打三反”(即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反贪污、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当时这也是“斗批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运动中全县清出所谓阶级敌人2147人,其中178名干部也同时被清洗回家,262名公办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强制集中在县城文庙劳动改造,挑石填路,开山造林,由一位体育教师监管。19692月底,全县城镇居民1529人下放农村安家落户。1278名知识青年下农村插队落户,或集中在千山茶场、石羊茶场、大湾林场、肥源林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继后,运动转入农村为重点,分期分批进驻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帮助各公社进行农村“斗批改”工作。当时大坪塘、欧家塘两个“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村还作为农村斗批改的示范点。 “以阶级斗争为纲”更是贯穿农村斗批改的全过程。大坪塘村在新华社的帮助下,组织了一篇题为“姓蒋的不是一家人”的大块头通讯,登载于人民日报,文中提出“大批、大斗、促大干”。这个村曾经一个星期内召开大小批斗会多达三四场,少则也有一二场,造成人人自危,鸡犬不宁,还号召人人写批判稿,个个咏诗作画。连“大批、大斗好处多,挖地三尺不会错;好人笑得乐呵呵,坏人气得打哆嗦;经济得到大发展,村里有了机拉拖”(指拖拉机)的诗句也搬上了墙报。欧家塘村一个小学毕业的小女孩,说是政治表现好,突击入团后,推荐保送到湖南某大学深造(后被退回)。新田八景之一的“平岗天马”被说成是阶级斗争的缩影,炸得粉身碎骨,荡然无存。

在“斗批改”运动中,为了体现批资本主义歪风、长社会主义正气的实际效果,在农村将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屋前屋后几株零星果木也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对一些勤劳苦干而致富的人作为新生资产阶级分子、暴发户进行批斗,乃至坐牢。知市坪公社的邓万武就是其中一例。在经济体制上,盲目地强行以大队为核算单位,不分生产队与生产队间的贫富差别,一夜间共了产。在分配原则上搞政治工分制,少数人只要被认为思想好,不出工的也可以评个高分,技术平平的也与种田里手拿同样的底分。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助长了好大喜功,做表面事的邪气。各地假大空瞬间蔓延。根本没有条件的田洞也要种植双季稻,还美其名曰:“没有稻谷收稻草,没有稻草收精神”。莲花公社的几个饭石岭连草都难生,却硬要修梯田造平原,结果劳民伤财,水土流失,下洞的良田倒反成了一洞沙丘。各地毁林造平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当时就有枧头平原、十字平原、千山平原、高山平原等。

工人阶级宣传队和贫下中农宣传队的建立,也是当时“斗批改”的一大内容。工宣队进驻城镇单位和城镇中、小学,贫宣队进驻各公社中学。斗大的字不识几箩的人跟学有专长的人讲课,笑话百出。曾记得有这么回事,一贫宣队队长在给几十位教师作报告时,东拉西扯,说什么女人就晓得睡觉养崽嘛,除了养崽没有什么本事,云云。听报告的男老师哄堂大笑,女教师们则低头无语。这位老伙计洋洋自得,话题一转:“饺子好吃就是做工麻烦,如果你们老师能培育出一种“饺子树”不是很好吗?想吃了就去摘它几个,多方便。饺子和枣子我看是一回事嘛。”弄得大家啼笑皆非。

当时“斗批改”总的思想是叫人们否定一切。新田的“斗批改”运动在全国文化大革命洪流的泛滥中,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是,新田县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在相当程度上抵制了一些错误的东西,变着“法儿”既抓革命,更促生产。学校坚持了上课,农村没有发生大的动乱,工厂也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农业在“学大寨”的号召下,狠抓了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肥源水库,杨家洞水库,立新水库正是当时完工的。还有推广良种,坚持科学种田也有相当的水平,粮食总量曾经有过三次大突破,得到了毛主席“南有新田”的赞扬。烤烟生产有专门的班子,后还成立了“烟科所”。至1976年,全县种植烤烟已达到34400多亩,形成了新田的“烤烟经济”,烤烟生产至今仍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主动脉。在“斗批改”期间,各级领导班子还因势利导,以工促农,以农强工。有了自己生产的化工、建材、造纸、卷烟、无线电、机电等市场急需的六大行业。工业增幅截至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953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11.1倍。

上一篇: 超市商行五金化工新田县如意五金交电批发部
下一篇: 娱乐休闲餐饮住宿新田县鼎盛商务酒店
重点推广
针对本信息的所有评论(共 0 条)

版权所有© 2007年9月-2009年2月 新田工商信息网    湘ICP备12012899号   湘公网安备43112802000016号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泉镇新华西路39号,邮编:425700  QQ: 787605286
电话:400-601-1056,传真:0746-4723797, Email: hnxttp@163.com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