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田工商信息网首页>>文化产业>>书报连载>> 从未谋面的忘年之交

从未谋面的忘年之交

时间:2011年3月13日 15:23,作者:邓德音,稿源:新田文史,浏览次数:13481

——记李以劻与刘欣的以文会友

 

李以劻与刘欣是从未谋面的忘年之交,他们的结识有一段曲折的往事。

李以劻,字力匡,生于1 9127月,广东省电白县正村乡人,少年从戎,立志救国。出身于黄埔军校(高教班二期),陆军步兵专校(一期),陆军大学(特五期),1943年在薛岳麾下任新二十师副师长,代师长,参加长衡会战,并守备湘北新墙河达两年多。1944年新墙河防线被日军突破,部队伤亡与失散较大,李以劻奉命在敌后收容失散的官兵约一千八百余人,于八月中旬带到湖南郴州集中,当时新二十师主力由师长李子亮率领随二十军开赴宁远作入广西的准备。当时的情况是,日寇的三十四师团己由零陵取道洛阳山经新田、宁远入桂,李以劻奉九战区司令长官令,于19449月下旬率部抵新田,火速进出石梯岭,由洛阳山搜索敌情,并乘机袭扰以巩固战区侧面安全。日军三十四师团通过新田边境从宁远向广西急进,李以劻奉命率部回新田集结整补。

利用整补时间,新二十师修建中山公园于后背岭,这是新二十师与新田县共同筹划的,主要目的是纪念新二十师在长衡会战中阵亡战士。当时由师长李子亮电请九战区薛岳司令长官题字,该师师长、副师长、政治处主任、参谋长及新田县长汤烈文等均有题字。中山公园的建立,也为地方人们开辟一游乐中心。

刘欣,生于19339月,湖南新田县莲花塘上户村人。1944年冬,日军压境,县内一些小学停办,刘家便延请陈(兆松)先生作家庭教师。这期间,陈老师曾带刘欣及两个弟弟去参观过刚修建好的中山公园。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在新田县城读书,经常到中山公园观风景,读碑文,缅怀抗日先烈。当时,李以劻根本就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少年竟把他这位主持修建中山公园的军人名字记在心里了。

李以劻与刘欣之父同年,比刘欣大22岁。1944年李以劻33岁,已是国民党少将副师长,而刘欣则是一名11岁的小学生。两人无亲无故,当然不可能相见。

l94 91月,李以劻参加福州战役,在战役中升任121军军长(官阶中将)。当时,人民解放军南下,势如破竹,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李将军为了在福州的从属八千多官兵生命的安全,为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审时度势,毅然率所属部队起义。解放后,李以劻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后十余年兼任政协海外文史资料负责人。后定居香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欣任新田县政协副主席,为《新田文史》征集抗日史料,他想起了李以劻将军。当年,李以劻率新二十师在新田、宁远一带阻击日军是新田历史上一件大事,请他写出当年亲身经历,其史料价值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出于“抢救”三亲史料,特别是“抢救”濒临失传的重要史料的紧迫感,1986年,刘欣写信到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与李以劻先生联系,此后,他们不断书信来往,结为知已。

以文会友是文史资料的一项功能,从事政协文史工作的李以劻和刘欣做到了笔下有文,成为“以文会友”的典型。

19899月,《新田文史》第一辑出版,李以劻题词:“谁作春秋亦史家,董狐犹在笔生花”排在卷首,同时他的《国民党新二十师在新田一带抗日前后》是这辑的重要文章之一。同年1216日,李从香港寄来的信中谈道:“全册大致阅过,丰富多彩,编辑水平高,可喜,应为编者作祝贺。《忆往事.思作民》一文写得真实,有较高史值,文章名称当时如写为纪念郑作民将军,则更为亲切;文史方言,排文先后,处理适当,以时序为主,因事不因人也是必然的;县各位领导人有题字,足见领导人关心文史,乃新田一县喜事;”在谈到他所写的史料时说:“感谢你促我写出新20师作战记要一文,存给后代,不然就湮灭了,可设法为友人弄一本,给彭超(注:新二十师团长,与李以劻同来新田,后去台湾)一读,至于要此人写史料则不易,目下两岸敌对,顾虑重重也。请千万不可寄纪念品,墨金,国家待我甚优,尽绵薄,份内事,请不提这些事为祈!”把重要的史料留给后人,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份内的事。

交换文史资料,是他们之间来往的重要内容。199283日,李致刘函件中称:“寄来《新田文史(2)》、《新田英烈》及《湖南文史》早已收阅,谢谢!台湾出版的《大决战》一书,载有我年青时照片,兹影印一份寄上一阅(有在徐蚌会战中力尽身殁的邱清泉生前与蒋介石合照;一代名将,在徐蚌战中被俘的黄维,黄维手下得力将领高吉人,蒋介石派在徐蚌战场的巡回督察、后来却投降中共的李以劻三人的单人照。)另寄上广州杂志载有《夜访李以劻》一文,供你一阅。”

199210月下旬,李以劻赴欧洲旅游,回港后,便寄欧洲游记与在巴黎世界最高铁塔下的照片给刘作纪念,刘欣则遵李嘱托,将《欧洲九国旅游简记》刊在《新田文史》第三辑上,让读者与李先生一道共赏异国情趣,域外风光。游记中在记述游英国情景时提到:“杜莎夫人蜡像馆内有一座邓小平蜡像,塑造得十分美观”。在游欧杂感中写道:“欧洲之行虽然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但所到各国均曾到中国人开办的餐馆用餐。据老板们说,生意萧条,经济不景气,全欧洲均系如此,特别是英国和意大利失业人数剧增,生计维艰。我曾在伦敦会见乡亲同学郑福耀君。在巴黎会见同学周济之的家人。他们均述及谋生不易。住在瑞士的温明敬的家属亦曾以电话慰问过。他们对祖国的经济改革及领导人年轻化、有学问表示欣慰。”

如果说文史工作是他们友谊的结合点,情感交流的桥梁,而对新田这片热土的热爱就是他们工作力量的源泉。199323日李老在信中说:“新田曾是我抗击日寇的战场,终生难忘之地,我对新田父老有尊敬心情。”1994年来信,首行单独用较大的字写上“向新田人民致敬”,后另起一行:“新田政协刘欣副主席:今年是本人在新田对日作战五十周年,请将此函转致新田人民以崇高的敬意”;“我在新田抗日作战中得到新田人民的英勇支持,运粮运弹,救死扶伤,将战利品数十担运至郴州长官部等不遗余力,当纪念新田作战50周年之际,特修函向新田人民、政府致以崇高敬意,顺致敬礼。原新20师副师长,原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李以劻(盖章)19941111日于香港”。先是将“欣弟”改称“新田政协刘欣副主席”,落款时,写上了当年他在新田抗日时的职务,并盖上印章,可见敬重之情。

1996423致刘欣信说:“去冬我应约将新田之战史资料寄台湾《传记文学》杂志,随即发表(世界华人区都可以购得),此稿赖你得以组成,新田从此在各国华人均知晓,也是新田可以纪念之事。新田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是很大的,新田人民是艰苦朴质的:八年抗日出壮丁,献军粮,据当时了解颇为突出,县民的爱国心,支援战争表现令人钦佩。我在新田作战,毙伤日军百余,部队伤数十人,当地民众出力运输,掩埋尸体,不畏艰苦的情形,令我记忆犹新。我黄埔军校先期学长郑作民将军是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在国军第九师任中将师长时在桂南战役阵亡的,他是新田抗日英雄人物,也是新田人民的光荣。”

刘欣在信中谈及新田籍邓定庆先生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蒋先云》一事,李在回信中写道:“蒋(先云)烈士乃新田光荣人物,应光耀千秋。至拍摄电影乃大好事,若经济困难,只待他日。”对烈士的尊敬,对新田人民的深厚感情又一次表露出来。

在抗日战争期间度过童年的刘欣,也成了见证这段历史的老人,而当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李以劻将军则更难忘怀那段峥嵘岁月。他是全国100名老战士中唯一一位广东代表。1995年,李将军已83岁高龄,他仍参加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811日赴广州参加十九路军陵园拜谒并献花,815参加香港各界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晚会并出席作报告,823日参加广东省纪念大会,831日赴北京出席中央统战部抗战胜利50周年座谈会,又参加了两党两军高级将领抗战胜利50周年座谈会,93日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有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参加的纪念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可见热情之高,但毕竟年事己高,在给刘欣信中说:“心有余力不足为苦,只有超支而已!”他在“为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而作”中写道:“刀光寇影成旧事,岁月如烟梦尚惊,但得和风吹两岸,莺歌燕舞乐升平。”老人从“刀光寇影”岁月的回忆中,想到两岸统一大业。此时,刘欣也在新田写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文章和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后来李将军在寄给刘欣夫人邓德音信中有:“淞沪抗日七十周年有感:黄浦江头逐浪高,战云密布奈如何?新亭集泪空呼救,故国秋风欲倒戈!协定听从蜀犬唱,独裁喜得吴牛歌。且留功罪归青史,热血不知洒几多。李以劻作此书,原十九路军上尉参谋,当年二十岁,现九十岁于香港。”19321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那段岁月。

香港回归前夕,《茂名日报》记者采访李以劻将军,他说:  “我今年86岁了,竟然可以看到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盛事,真是三生有幸啊! 1997731日,李以劻在寄刘欣信中告知:  “敝人有幸,被中英政府之邀,参加香港交接及就任各项庆典,引以为荣,兹付上请柬副本,请作祖国光荣纪念。”并寄《庆回归.七律》四首及《满江红》、《沁园春》,中有“欣知地老天荒后,香港飘扬五星旗”,“大道一行收港澳,仁风西布服台川”句。

李以劻先生在《我与末代皇帝共事六年》中谈到“我们的职务叫文史专员,这是周恩来总理安排的,他当时兼任政协主席……19641966年,每年春节都互相拜年,初二我们夫妇到溥仪家午餐后回家;初三他们夫妇带着一个烧鸡来到我们家回拜,所谓投桃报李也。从1964年春节开始,住和平里的街坊知道‘宣统’来我家拜年的消息后,不少人以看我们夫妇为借口来一睹‘宣统皇帝’的风采,一时间门庭若市。溥仪置身此情此景,哈哈大笑,和大家共享新春的快乐。”溥仪之弟溥杰亦是当年文史专员,1994年李以劻先生将台湾《中央日报》对溥杰病故的报道,名曰《末代皇弟溥杰走入历史》影印一份寄刘欣,并称“溥杰夫妇待我夫妇很厚,故特记在心,请你用心研究一下溥杰夫妇一生有关政治及缘分种种,溥夫人浩子出身日本皇室,夫妻情感之深世所罕见也。”在同一信中,李老提到:“寄来的《佩剑将军》张克侠是我的好友好同学,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斗得死去活来,作为国民党一个将领,如此结局,我目不忍睹,今日所用‘浩劫’的确是事实,看样子,过去那种时代一去不复返矣。”1995年李老回京参加黄埔校庆活动,在给刘欣信中说:“在京时,张克侠之子来会我,侃侃谈了颇久,此人感慨良多!

祖国统一是两人共同关心之事。1995821日给刘欣信:“另附上蒋纬国先生给我的信,他力主和平统一,供你一阅(请保留)。”蒋纬国先生给李的信的落款日期是民国八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信中说:“诚然,愿我们海内外炎黄子孙加强团结,共同努力,以早日完成和平统一全国大业,重建长治久安的康庄社会,进而为全人类福祉,贡献心力,使吾中国人在国际社会,活得更有尊荣。”看来“但得和风吹西岸,莺歌燕舞乐升平”是一切爱国者共同的心愿!

在长达十余年的交往中,对于这位长者,刘欣执礼甚恭,而李以劻则要求刘欣“请以平等待我,每即待我以平等兄弟之称为本,自古有忘年之交,这乃人生乐事也。”19945月来信又说:“今后来信,以平等待我;要以兄弟相称,不用先生或老先生,下款不再用晚字,相交有忘年,自古如此! ”对刘欣的毛笔字、文学功底及文史知识等,李以劻先生也多加赞许,如“你乃新田精英,年不满六十,还有作为。”“你对新田颇有贡献,特别是对文史这方面,使我欲钦迟。”“弟    大才,处在一隅难展,借尤以退休之年,更可惜也!

用“老年得福笑颜开”来形容李以劻先生的晚年生活是妥贴的。他常谦逊地说:“生惭八十无功德,空向人间一废来。”说“我已老朽,国家以文史专员(中央正司局级)一职养我至死,我万事无可虑,愿你今后日子过得好些,老来得福才是真福,青年得福是靠不住的。”他在1995年的贺年片上附言:“老来心事归平静,逝去流光忆苦年,岁首唯存三大愿,国强民富我安贫。”希望刘欣“心宽量达,过好晚年”。这一切表现出他对国家给以他的优厚待遇的感激,对至交的关切。

相见一面,是双方的期望。先是刘欣邀请李老来新田旧地一游,199323日李来信提及此事:“赴新田参观暂难前行,由于我每年回京来回机接送,须与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数十人一道来回(归新华社安排),如改陆路,领导则不同意,但你的盛意则感谢!”在同年528日来信中提到 “目下我任了三十多年的政协文史专员还保留着,还要工作于海外,颇以为苦,拟明年辞退之,靠儿子为生,以度晚年,并周游世界一周。两月来患青光眼病,动手术后,走路写字不便,以致今年澳洲之行定不下来。人老百事哀,信之哉?19941111日来信中说:“上月三日,我乘车跌伤头部进院,缝了9针,现已愈,只有一点头晕,出血不少,所幸未伤脑筋,勿念。”人老了,行动不便,不少事情都不象以前。1994423日来信:“三年来,年年三月政协大会来电要我回京列席,我由于身体差婉谢了。”

刘欣夫妇如能去香港,李老是非常欢迎的。1993528日来信:“欣闻有来港之机,我们有了见面之缘。抵港住下后,即请来电话,再约你去饮茶(酒楼)”。年底,刘欣退休,但又因编《新田文史》等诸多原因未能成行。1994423日,李老又提及此事:“仆在此间靠儿子生活,无条件申请你来港一游,列生愧作。多年深交至友当谅之!1995年秋,刘欣因大儿子患脑瘤病逝,气得咯血住院,把前往香港一事搁了下来。1997年香港回归,这给赴港带来了方便,那知自觉身体尚好的刘欣患胃癌,于2000年春带着未能与他尊敬的李以劻将军见一面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李老极为关怀刘欣所遭遇不幸,当获知刘的大儿子病逝后来书:“欣弟:仆读来书,不胜念念在心,盼丕极泰来,带好孙辈,欢度晚年,为祝。”2000年,李以劻先生惊闻刘欣逝世后,即来函致刘欣夫人邓德音:“惊悉欣弟辞世,极为痛念,望你节哀,保重身体,教好子女,继志述子,以匡。”关切之情,可见一斑。

2004年,李以劻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92岁。可用“早参抗战流汗血,老补金瓯献殷勤。”来括他的一生。

他们的结识,归结为一个“缘”字。李以劻在1994511日信中说:“人世就是一个缘,我们相交也是一个缘字,你说对否? ”刘欣在他回忆这段友谊时谈道:“想不到事隔四五十年之后,世界上居然还会出现这样交往的现象,也可见确有‘缘份’,这种无形有神的东西是存在着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释。”也许这种缘还在延续着,他们在九泉之下定能相会。

 

 

上一篇: 文化产业书报连载新城旧迹补阙
下一篇: 创业就业种植养殖鹌鹑的孵化技术
重点推广
针对本信息的所有评论(共 0 条)

版权所有© 2007年9月-2009年2月 新田工商信息网    湘ICP备12012899号   湘公网安备43112802000016号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泉镇新华西路39号,邮编:425700  QQ: 787605286
电话:400-601-1056,传真:0746-4723797, Email: hnxttp@163.com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