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投笔从戎训新军 鄂省反袁捐英年
大坪塘派留日生的酒也摆去了,先烈、土青的行装也打好了,只等选定良辰吉日启程。不料,时局发生了突然变化。孙中山反清步伐加紧进行,黄兴密电令先烈速赴武昌,入陆军将校养成所受训,准备带兵起义。这样一来,先烈和土青就放弃了“轰轰烈烈”的东渡计划,又胸有成竹地投笔从戎了。
先烈成为了中央陆军军官养成所首批学员,当选为首届学生会主席。
自从中央养成所成立,军务部就命令各部整顿纪律,从养成所选派学生充当基层长官,也有从讲武堂选派学生担任长官的。这样一来,一些士兵以为军官既然只从学生中选派,那么士兵就永远也没有当官的机会了,原来的下级军官也永远没有提升的机会了。于是有二百多名士兵和低级军官荷枪实弹,冲向养成所,将学校团团围困起来,企图哗变。
当时学校有卫兵八十名,学生一百五十名也配有武装,学校只有一条大门可以出入,校方只需把守住校门,闹事的士兵虽多,也不能进入学校。双方僵持不下,校方就派先烈等学生干部,到学生中做退让工作。
先烈说:“同学们,我们的敌人是满清王朝,这些士兵弟兄们,是我们反满力量的主要依靠,我们不要搞错了斗争的对象。况且,这些弟兄们是误会了,说清楚了他们是不会与我们为难的。”
养成所的卫士和学生先撤下来,果然闹事的士兵们的怒气消下去了,避免了一场无谓的“窝里斗”。
士兵喧哗这件事,引起了孙中山的重视,他觉得必须加强对将校养成所的领导,也必须加强对士兵的教育,做到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大家想到一起,才能够提高战斗力。于是密令先烈到益阳县开设湖南将校养成所,同时派十四团到益阳保护开学。先烈等中央养成所学生,分散居住在旅馆里,避免被清政府发现。
此次益阳建校的目的,在于扩招新兵,积极筹备武装暴动。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揭竿响应,先烈立即在益阳率兵起事。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终于被推翻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先烈与全国民众一样欢欣鼓舞。
但是,好日子不长,革命政权还没有站稳脚跟,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去了!
袁世凯篡位,遭到全国民众反对。先烈跟随孙中山把主要斗争目标定为反对袁世凯专制。受陆军总长黄兴派遣,先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准备挑起更重的革命担子。与先烈一道入学的有何健和刘建树。先烈毕业后,留校任教官,何健到湖南任省长,刘建树到福建任省长。先烈一边加紧培训军队骨干力量,一边密切关注时势发展,紧跟孙中山,致力于倒袁斗争。
这期间,新田县官僚横行,欺压百姓,实行苛捐杂税,老百姓怨声载道。先烈十分同情家乡民众的疾苦,便联络他的六叔蒋宪,还有同学刘振汉、陆子勋等人,共谋改革大事。
先烈将新田改革的计划和新田县长陈庸儒鱼肉百姓的罪行,一并呈报国民政府都督府,又联合新田各界知名人士,联名致函新田县政府,斥责陈庸儒的罪恶,责令他自动下台。陈庸儒慑于先烈的威信和新田民众的怨气,表示愿意“允于改邪归正,改良一切!”
为了弹劾新田地方官吏与地方劣绅狼狈为奸敲诈勒索的罪行,先列亲自撰写呈辞数十道,多次往返于新田武汉之间,沥尽了关爱的心血。
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当皇帝,孙中山竭力倒袁实行三民主义,先烈心急如焚,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军队的建设。先烈给陆军总长黄兴写信,指出袁世凯“实乃日本帝国豢养的一条走狗”,必须把他打倒。他在给二弟嶷山的信中说:“我之所以心情急切地努力追求学习陆军,是因为东西列强眈眈虎视,民国目前的军队虽不下百万,然皆是将不知兵,兵不用命而骄,可用者稀。若以之御外患,如以螳臂挡车。”先烈说,我们没有别的目的,要振兴中华,第一就要改革军队,只有军队强大了,才能与西欧列强、日本三岛相角逐于水深火热之下。先烈忠诚于民国强盛之心多么坚贞刚烈,真可以昭见日月了。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先烈拍案而起,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组织学生集会,声讨袁氏称帝阴谋。此时,南京、江西、湖南等地相继独立,倒袁运动在全国各地掀起高潮。
先烈接到孙中山密令,要他到湖北开展反袁活动,积蓄力量准备武装讨伐。先烈立即整理行装,匆匆离开军校赶赴武昌三镇,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日夜奔走于同科军官、青年好友和热血学生之中,不厌其烦地宣讲袁氏称帝对于中国前途的危害,斥责袁氏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罪行,鼓动得群情激愤,个个跃跃欲动。然而,不幸的是,正当革命的火种刚刚点燃,讨袁的战争即将发起之际,先烈被捕,关押在武汉监狱。
袁世凯的亲信对先烈严刑逼供,刽子手们给他“睡红床”,就是将铁床通电发红后,让先烈脱光衣服睡上去。他皮肤多处烫伤,汗水掉在烧红的铁条上,立即变为蒸气,薰得他汗流如雨。就这样反复折腾,先烈怒火中烧,他说:“革命者有一颗火热的心,还怕电火吗?”
刽子手说,你不怕火,还硬得过铁吗?就给他“戴红链”,“穿铁靴”。就是先把手铐烧红再给先烈戴上,手腕立即升腾起一股烧糊的肉臭的浓烟。然后,让他穿一双四五十斤重的铁鞋。先烈顽强地忍受折磨,大吼:“革命者钢筋铁骨,不打倒袁世凯誓不罢休!”
刽子手们丧心病狂了,战战兢兢地叫喊:“你这块又臭又硬的骨头,怕你不招!”就给先烈双手钉竹尖。
先烈死去活来,怒目圆睁,大骂袁贼祸国殃民,非千刀万剐不可!就这样,先烈无数次死而复苏,始终没有泄露革命的半点实情,终于在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在武昌郊外殉难了!
先烈以他二十九岁英年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龟山蛇山为之动容,扬子大江为之挥泪了!
先烈就义,是有思想准备的。他在给家中弟兄的信里写道:“二三四弟,余此次奉命来鄂谋事,因机密泄露,被侦缉所获,……为国而死,适成我之志愿矣!”可见,先烈是视死如归的,他的殉难,又是大义凛然的。
先烈的就义,让孙中山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中国牺牲了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十分悲愤,忧国忧民之心日重,实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更加明确坚定,联合民众扶助工农的思想也逐渐形成,讨伐袁世凯的运动更加加紧进行。
历史是不可扭转的,袁世凯的皇帝梦终于破灭,短命的王朝,在全国民众的一片讨伐声中,悲悲戚戚地倒台了!中华民国政府终于恢复,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六年十月,各省召开追悼癸丑以后被难烈士大会,蒋先烈的遗像由国民政府迎入武昌烈士公祠,先烈的英勇事迹刻于大理石碑,挽联云:
宋案为帝谋初步,君能认于机先,而今还我共和,不负头颅捐鄂渚
荆山挽民国狂澜,谁实为之盾后,长此怀人风雨,那堪涕泪洒湘江
啊,何其悲壮!一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国民革命的早期将领,英年早逝的蒋先烈,终于高大地矗立于全国民众的心目之中。
四、大器早成露锋芒 银塘保合育群英
大坪塘。
一九○二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这是一个艳阳天。
这一天叫做“七月半”,是鬼节。按规矩,族长蒋沛派人在老公馆支起大锅煮了鬼食,在村里村外各路口供宴,还要上香上酒。桅子、碑楼还有大井旁边,是必供的地方。当然要先敬祖伯爷。这一天,年年如此。这样一来,大坪塘的列祖列宗,也就快快乐乐安安心心地在九泉之下过好这个大节日了。
这一天,在大坪塘,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栗山下,大坪塘的一个角落,大脚婆生下一个胖小子,名字早就取好了,叫巫山。“是儿子就叫巫山,”继堃生前说,“荆山、嶷山、麓山、伊山、衡山、巫山,我们家依赖这六大神山,就够威风的了。”这是他的想象,现在幻想变成了现实,想必他一定会含笑九泉。
继堃是半年之前仙逝的。大脚婆在丈夫死后半年生产,凭她的人品,凭她与四邻八舍的交情,没有人怀疑她的清白,大家都来道喜。连一村之长大秀才蒋沛也来祝贺了,他笑盈盈地说:“好小子,天廷饱满,双眸明亮,鼻高耳大,大坪塘又添了一个骄傲了!”蒋沛派人送来一担公谷,表示安慰。
巫山大名叫先云,也是继堃生前取好的。他说,《唐高赋》里说宋玉与楚襄王对话,说楚怀王曾游唐高,梦见跟巫山神女相会。神女临离别的时候,怀王问她下次在哪里相会?怎么相会?神女说:“我早晨是云,傍晚就变成雨了。”所以我的小儿子如果叫巫山,他的大号就叫先云吧,先云后雨嘛,恰好他是“先”字辈。
巫山云雨是美丽的,神秘的,吉祥的,相信他会有灵气,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继堃在天有灵,他这时一定很满意,很高兴。
先云果然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十来个月就会走路,半岁就会叫爸爸,弄得大脚婆好不尴尬。但她是个乐观开朗的女性,她并不忧伤,更不老是记在心里。她有时甚至小巫山叫“爸爸”她也答应,答应后就哈哈大笑,先云也跟着傻笑。
先云是缺少父爱,也不缺少父爱。我们的民族,从孔夫子以来,就有长兄当父的说法。先烈不到十七岁父亲就病逝了,他自己就是少年丧父,他的几个弟弟妹妹当然更是幼年丧父了。先烈虽然不能在经济上挑起养家的重担,但是,当这个最小的弟弟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他已是永州最年少的秀才而享誉舂陵了,他的知识和见识,完全足以实行一个父亲的职责了。先云三岁,大哥就教他习文弄武。先云虽然体质不够强壮,但很能吃苦,很有悟性,三岁能翻羊角筋斗,五岁能做后空翻,六岁能做前空翻。认字更有小神童的美誉。
大坪塘因为有先烈一批先进青年,虽然当时还没有建立新学堂,但在私塾中教的,早已不局限于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之类了,而是加入了一些新的知识,地理历史体育音乐之类在私塾里就已列为课程。先云三岁会背《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背得摇头晃脑,滚瓜烂熟。不仅会背,还有他自己的一套解释。
他说,我们吃的粮食,是父母叔伯和哥哥姐姐用汗水种出来的。他吃饭,跟其他同龄孩子不同,碗里不留一颗饭粒,吃得干干净净,就差舔碗了。掉了一粒饭,掉了一点菜,他都要拾起来,吹一吹,又吃掉。
三岁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实属罕见。
还有更不易的,先云还会背《悯农》诗的另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当然是大哥教的。别的比他大几岁的孩子很少知道这首诗。对这首诗,先云也有他独到的讲法,听了他的讲解,有人惊喜,有人害怕,有人就骂他:“你懂得个屁,不要胡说八道!”
你猜三岁的先云说的什么?他说,要农夫不饿死,就要实行孙逸仙的平均地权的主张。呀!三岁小孩能懂“平均地权”是什么意思吗?没人问他,估计他即使会说,也不会懂真正的意义。但他终究说出了“农夫要不饿死就要平均地权”这句话,哪怕是鹦鹉学舌,也是了不起的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先云是沐浴在革命气氛中成长的。
大坪塘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就是民国元年,在先烈等一班年轻人的建议和促进下,族长蒋沛主持,拿三百担公谷,村民们出工出钱出物,建造了一座新公堂,取名“大坪塘保合学校”,位置与老公馆相对称,格局与老公馆一模一样。后来,人们就叫保合学校为新公馆。在新田这样的边远小县,这是第一所村办公学。
族长是比先烈早两届的前清秀才,开明,随和,心肠善良,村民公推他当了学校的董事长兼校长。他也讲课。第一批教员是先烈等一班先进青年。先烈不久被聘到县高小任教,就离开大坪塘了。
不过,先烈给保合学校带来了朝气和活力,播下了民主革命的火种,并且不断地扩大加强,这一功劳是大坪塘人永远会记到心里,不可磨灭的。
先云虽然来到世上就没有父亲,但有大哥呵护,又聪明伶俐,逗人喜爱。和他玩得来的小朋友有默掀、继英、韩生、先启、鸣波、先英、云楼……他们年龄不差上下,大也大不过两三岁,小也小不过一两岁。他们玩得开心融洽,很少有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即使偶尔争执,也很快就能和好如初,常常是这里还在掉眼泪,那里就在嘻嘻哈哈了。
由于村中秀才多,校长和老师中间也有秀才出身的,所以,孔孟之道得以遵从,“礼义廉耻”成为校训。仁爱的气氛,和谐的气氛,在保合学校都很浓厚,小孩子们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关照,体现着一种乡情、亲情。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村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几个财主家的小孩在学生中常常撒野,他们嫉妒先云的成绩,常常为难先云。纨绔子弟的欺凌,让先云小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和阴影,他曾经有过短暂的不开心和寂寞,不过,并不悲伤,更不消沉。在大哥的影响下,他的视野从大坪塘扩展到了新田,永州,湖南以至全中国全世界。他同情民众的苦难生活,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日渐理解,变革社会的决心日渐形成。
一天,老师出的作文题叫《改革》,先云一气呵成,其中有这样一些话:“他日我若手中有权,必惩贪官污吏,救斯民出火坑,改革社会,振兴国家!”老师批语:“立意高远,气宇轩昂,日后必成大器!”全文张贴墙上,同学们争相传抄。
保合学校的课程比较全面,除了国文和算术,也有自然、图画、历史、地理、音乐、纸剪,还有时势课。这些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能力不局限于哪一门哪一项了。尤其是地理和时势课,让学生们的认识和眼光走出了本村本土的圈子,民主革命的种子得以在幼小的心灵中发芽开花。大坪塘的民主意识、革命意识,走在了全县的前头。保合学校这一摇篮,终究培育出了八个黄埔生,培育了国共两党的军政教诸界知名人士。
大坪塘保合学校在民主革命的“凌烟阁”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保合学校当初只是一所初级小学,高年级是以后才增设的。村中早先有两处蒙馆。有牛垒的艺林书院,是华岱的曾祖父登堂公开设的。在水阁凉亭有玉笋斋,继堃就曾经在这里执教。先云在初小读完以后,就在玉笋斋补习了高级小学的课程,然后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玉笋斋的老师是万年村的胡熙甫,老先生很有学问,后来成为继英的岳父。胡老先生曾由先云介绍到黄埔工作,被军阀逮捕,死于狱中。这是后话。
先云读三师并不顺利。虽然考了个第一名,但经费一时没有凑够。先是在华岱公的后裔中筹集,这是本家,想来容易办好。谁知他的那个很有钱的大伯不但不资助,反而说些风凉话,他说:“自己家里没有钱,就不要叫儿子去读书;自己的儿子既然有本事读书,又何必靠人家捐助?”
这实在是没有逻辑的为难话。大脚婆很有志气,硬是不去求这位有钱有势的哥哥。她召集儿女们商量说:“你们做哥哥姐姐的,节省点,各人凑一点,可以吧?嶷山,你是老二,你说说。”
嶷山说:“我拿一担谷子吧。”
麓山说:“我拿八斗。”
玉凤说:“我拿二斗……”
“你不要拿了。荆山前年为国捐了躯,你已经够苦的了!”大脚婆看到先烈媳妇也要捐谷子,哽咽着打断了她的话。
伊山衡山没有分家,都表示要下米做事,给母亲分忧。两个姐姐也说要常回家看看。大脚婆流泪了,弟兄们也流泪了,两个姐姐哭拢一团,先云也流泪了。
看见先云流泪,大脚婆就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要哭。你们兄弟姐妹这么齐心,我放心了。我苦死也心甘,我这里你们就不要担心了!”
族长蒋沛知道了先云的困难,说巫山这孩子有出息,不够的经费由公谷贴补。其他有困难的几个,也由公谷贴补了。和先云一起考上三师的有默掀、韩生、继英、宝红、铁血、土青、先启、先英等十多个人。
临入学上路那天,村上做了酒,祭了祖伯爷,祈祷列祖列宗保佑这班小子平安、长进,然后打响炮送行。看到这么热闹的场合,有的老人骄傲地说:都是大坪塘的好后生,有出息,我们脸上有光。有的老太婆流泪了,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激动还是自豪。大脚婆率领一家人站在送行的队伍前面,频频挥手,显得十分兴奋和自信。
响炮响完,蒋沛挥手勉励说:“好好为大坪塘争光,为国效力!”
上衡阳读三师的队伍,就这样雄赳赳、浩荡荡地向着知市坪方向进发了。
|